挖掘居民消费潜能前提是无后顾之忧
高额新增存款再度引起人们对“超额储蓄”如何转化为消费话题的关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国际国内不确定、不稳定性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影响了居民对未来的预期,导致居民消费意愿下降。欲提振居民消费信心,挖掘居民消费潜能,前提是让居民无后顾之忧。不确定因素导致居民消费意愿下降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居民存款高增,主要源于几方面因素驱动:一是疫情导致经济与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强,居民消费支出下降,预防性储蓄需求上升;二是去年底理财市场波动加大,居民投资意愿下滑,部分资金向存款回流;三是房地产市场低迷,居民购房等投资减少,更偏重于增加存款。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特约研究员田惠敏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超额储蓄”虽为潜在消费提供了资金支持,但受之前疫情影响,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和风险认知发生了变化。提升居民消费意愿还需要一个过程,在短期内难有大幅反转,而从全年来看,消费会迎来恢复,特别是服务消费弹性高于商品消费。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拉动内需、激活市场尤为重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3年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其中“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受访专家认为,有效提升居民收入和消费意愿是关键。通过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政策“组合拳”,扭转社会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将是今年乃至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实施,积累的‘超额储蓄’有机会也正在转化为消费增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漆云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促进居民储蓄转化为消费,稳定预期,提振信心,进一步提升居民消费和投资意愿是关键。首先,要从供给侧快速恢复和增加一些高质量消费产品和服务。从存款新增表明居民具备消费潜力,但要通过一些措施优化供给,助推消费潜力释放。其次,要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降低市场主体成本,特别是平台企业要降低收费标准,让利给交易市场主体,使消费环境和消费条件更优更安全。再者,要健全市场体系,进一步创新业态,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使产品和服务更加契合消费者需求。此外,漆云兰提出,要对前期行之有效的刺激消费政策继续推广实施,比如,对企业的纾困政策、发放优惠券以及鼓励汽车等产业带动性较强的重要消费品向更广的农村市场下沉;通过优化投资环境,可相机降低利率水平,鼓励投资,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等。有效提升居民收入和消费意愿是关键“2023年,经济复苏和消费修复是大势所趋。”温彬表示,伴随基本面回暖、消费场景恢复、就业改善和信心提升,居民消费和投资水平将逐步回升,并带动预防性储蓄的消耗。同时,在温彬看来,消除疫情带来的“疤痕效应”,加快储蓄释放,在适当的消费购物补贴之外,还需针对家电、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出台特定支持政策,并进一步推动稳地产政策落地显效。田惠敏认为,“超额储蓄”能否转为新的消费动力,关键在于能否有效提升居民收入和消费意愿。稳定可持续的收入来源,是提振居民消费信心的关键。收入上升、投资回报增加的心理预期一旦明确,储蓄转变为消费是自然行为。因此,在田惠敏看来,改善居民预期、降低经济不确定性是首要解决的问题。这需要从改善收入预期、拓展收入来源等关键着力点入手,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此外,没有后顾之忧的心理预期是提振居民消费的基础,这需要多措并举。一要增强消费发展综合能力,营造安全放心诚信的消费环境。出台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带动企业加大有效投资并增加社会就业,提高企业盈利预期。同时,着力增加居民就业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劳动者工资性收入特别是城市工薪阶层、农民工收入水平,从而形成消费—投资—消费的良性循环模式。二要建立完善的全覆盖社会保障体系,妥善处理养老、医疗、教育等公共福利问题,改善居民预期,提振居民消费。三要积极打造消费新场景,激发消费新活力。比如,大力发展潮流夜市、后备箱集市、社区民生夜市、音乐角市集等新型消费场景。四要创新消费业态和模式,促进新型消费。如培育壮大智慧产品和智慧零售、智慧家政、数字文化、智能体育、“互联网+医疗健康”等消费新业态。通过数字赋能、商旅文化融合等打造消费新场景,激发消费活力。五要鼓励企业推进消费提质升级,优化消费品供给品类,推动消费品质量从生产端符合型向消费端适配型转变,以创新供给引领消费需求。本报记者林春霞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14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