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治好用好黄河水

数智人2023-05-31产业资讯174
◎本报记者李禾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河南等9省区,其流经区域成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镇。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治理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黄河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黄河实现连续20年不断流。在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阳光洒在芦苇荡上,成群的鸟儿从空中飞过。湿地修复工程专班工程师王立冬正忙着查看水情,他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在每年3月至7月,根据黄河流量及湿地需求,为保护区内的湿地补水。得益于黄河生态补水和湿地修复项目的启动,保护区已成为鸟类的乐园。2023年4月1日《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黄河保护法》提出,国家鼓励、支持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沙运动与调控、防沙治沙、泥沙综合利用、河流动力与河床演变、水土保持、水文、气候、污染防治等方面的重大科技问题研究,加强协同创新,推动关键性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黄河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河南等9省区,其流经区域成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镇。“黄河宁,天下平”。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治理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黄河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黄河实现连续20年不断流。2022年9月,生态环境部印发了《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聚焦当前黄河生态保护治理的短板和弱项,以维护黄河生态安全为目标,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提出了河湖生态保护治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城镇环境治理设施补短板、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五大重点攻坚行动和23项具体任务,成为“十四五”时期黄河生态保护治理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随后,科技部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实施方案》提出,通过“实施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攻坚行动”等六大行动,发挥科技创新对黄河保护治理的支撑与引领作用,推动由黄河源头至入海口的全域科学治理。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修复加快推进,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据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发布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公报(2021年)》,黄河流域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96万平方千米。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率从1990年的41.49%,提高到2021年的67.37%。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显示,2022年,黄河流域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达87.5%,同比提高5.6个百分点,黄河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质,助力全国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顺利完成。用高科技为黄河“体检”大河之治,始于安澜。黄河安澜,不仅靠堤防,更靠人防和技防。走进槐荫黄河河务局北店子管理段防汛作战室,段长李煜正通过视频监控开展工程巡查,随着鼠标移动,大到河势全貌、小至水尺刻度都清晰呈现在大屏幕上。“一边是重点工程全天候、无死角监控全覆盖视频,一边是无人机和人工巡查同步进行。通过‘三个全覆盖’,我们已逐步形成空地结合、人机结合、立体交叉的巡河模式。”槐荫黄河河务局局长张新说。以前是人工巡河,现在通过实时回传的视频、无人机画面,技术人员可以利用影像资料分析水情,预判可能存在的隐患及薄弱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但让工作更精准高效、便捷安全,也减轻了劳动强度。守护黄河安澜,还需要“有口皆查”。2020年初,黄河流域排污口排查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时至今日,这个被称为精度最高的黄河大“体检”已进程过半,对黄河的精细化、高质量管理也进入了新阶段。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入河(海)排污口三级排查技术指南》,排查工作模式包括“无人机航测+徒步现场排查+质控攻坚核查”三级排查,六轮质控贯穿全过程。第一级排查是指利用无人机遥感航测,在地图上解译所有的疑似排污口和敏感点位,分辨率可达0.1米。同时整合地方历史排污口数据、管网资料等,确定相关点位,通过手机App推送给现场排查人员。第二级排查是要求工作人员每一公里岸线都必须徒步现场排查,不仅要核实推送点位,还要排查无人机识别不了的桥下、林下、水下排污口等。第三级排查是对前两轮排查进行查漏补缺,特别是对人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借助高科技再排查,做到“应查尽查”“有口皆查”,形成排污口“一张图”“一本账”。“现场工作组要用足高科技、下足笨功夫,对任务地区入河排污口进行拉网式排查。”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副局长史庆敏说,查排污口既需要工作人员徒步走遍每段排查岸线,又需要调用无人机、无人船、全地形机器人、红外成像仪、暗管探测仪、水质荧光溯源仪等高科技装备投入现场工作。技术升级解黄河流域之“渴”“虽然黄河流域的基本治理规律与全国其他流域相同,但黄河在治理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对黄河而言,水资源短缺是突出的生态矛盾。”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生态环境部原总工程师张波说。一组数据,足见黄河流域之“渴”:水资源总量仅为长江的7%,却承担了全国12%的人口、17%的耕地、50多个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水资源利用率高达80%,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为此,张波指出,要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理念,扭转黄河流域缺水地区盲目发展大量高耗水行业的做法。黄河流域是我国煤炭生产潜力最大的区域,煤炭年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70%。国家规划的14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有9个在黄河沿线分布。数据显示,开采1吨煤炭平均要消耗水资源约2吨。面对水资源短缺、环境承载力有限的困境,煤炭开采和煤化工行业势必要进行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节水等先进工艺技术的应用成为重中之重。“有多少汤泡多少馍”,在高耗水产业转型方面,各企业正在进行大量的技术探索和产业升级。“如宁夏宝丰能源公司规模化探索绿氢、绿氧与煤化工耦合,中煤能源集团建设榆林‘液态阳光(绿色甲醇)’和‘绿氨’工程示范项目,国家能源集团和延长石油集团启动的碳捕集与储存(CCS)项目等。”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理事长张绍强说。对于黄河流域的矿区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彭苏萍建议,在沟壑深陷地带,可通过矿区环境与生态再造,建立人工湿地、湖泊区,构建耕地区、草灌区、森林区,打造以生态重建为中心的农林观光及农业生态区。在黄土高原,可打造现代农业体验与有机绿色农产品基地,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与农产品的高效增产。在沙漠区,可利用集成无人机飞播与生态监测关键技术,构建中草药种植示范区。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7759.html

相关文章

AI智能体生态愈发繁荣 头部厂商抢先布局

本报记者袁传玺在人工智能技术浪潮的推动下,AI智能体(AIAgent)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繁荣发展。近日,荣耀首次向外界透露荣耀AI智能体相关创新成果,并面向全球发布行业首个跨应用开放生态智能体。荣耀方...

咖啡消费带回了家乡 小镇机会真的很大吗?

媒体报道,春节前后,伴随着疫情放开后的首个返乡潮,在一、二线城市过着“日咖夜酒”的人们将喝咖啡的习惯带回了县城,“瑞幸在某县城日售1000杯”“星巴克某县城门店日收入近2万元”等消息随之而来。然而,新...

网络投票表决:贾海威教授当选儿童肿瘤精准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为解决儿童肿瘤诊疗难题,凝聚各方力量,推动儿童肿瘤诊疗水平整体提升,7月24日,第一届(北京)儿童肿瘤精准治疗学术会议以远程会议形式召开。经过网络投票表决,北京右安门医院放疗中心主任贾海威教授当选为中...

从集装箱看物流标准化的落地路径

随着我国物流的快速发展,标准化问题到了必须推进的时候。在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历史上,集装箱的应用有着里程碑的意义,作为一种标准化尺寸的装载容器,它对我国物流标准化的落地有什么借鉴?1956年4月26日,美...

国际航运业加快绿色转型

国际海事组织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第八十届会议日前在英国伦敦举行,会议通过了最新的全球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该战略提出,要尽快使国际航运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在考虑不同国情的情况下,于2050年前...

精准定位 靶向发力 推动新时代巡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近年以来,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巡视巡察工作决策部署和省、市委有关要求,不断优化巡察战略格局,着力在匡正基层风纪、提升监督质效、建强巡察队伍上下功夫,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涵...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