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厦门的医疗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厦门的医疗发展和变化今天的厦门人,在不经意回首之间不难发现,厦门的医疗卫生事业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市的医疗卫生资源大幅增加,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完善。在巨大的成绩面前,我市为实现“人人享受基本医疗卫生保健”的目标,不懈地探索着具有时代特征、厦门特点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之路。 作为决策者,市委、市政府冷静地看到,我市的医疗卫生事业仍然面临许多体制问题,发展厦门的医疗卫生事业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符合厦门实际的发展道路。2007年10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改革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破解人民群众“就医难”的决定》。我市破解“就医难”的战略部署,可以概括为“两手抓”:一手抓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是实施医疗重组计划,由政府举办的三级综合性医院承办社区医疗服务,并辅以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社区居民“小病在社区就诊,大病才到大医院”。目前,这一创新性举措已取得初步成效,从今年2月至今,全市社区门诊量比去年同期增长20%以上。一手抓致力于建设以惠及全市居民为主,辐射周边、面向海峡西岸的医疗卫生中心,加强重点医院建设,加大投入,引进高端人才,强化科研力量,率先实现全民医保制度,建立了较完善的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体系。这是在“一大一小”之间唯物辩证法的娴熟运用,体现了我市医疗卫生事业新的发展观的精髓。 在破解“就医难”这一庞大繁杂的系统工程里,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站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以举斧开山之力,解社会就医之难,得民众拥护之心。 小病找社区,做实社区医疗 过去有病挤到大医院,今天大医院送医到社区 今年2月,医疗重组计划在我市正式启动。按计划,年底前,厦门市第一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市中医院将在岛内举办15家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确保每个街道都有一家,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以一级医院的价格享受到三级医院的服务。市卫生局局长黄如欣接受采访时说,目前,除了1家还在装修筹建,另外14家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已全部对外开诊,各中心实行双休日、夜间开诊制度,为居民提供便捷、价廉、高效的医疗服务。 黄如欣深有感触地说,老百姓不愿意到社区看病,说到底,是因为对社区医疗不信任。“也难怪!以前,社区医疗机构中有X光机的仅5家,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也只有5家,而本科生在社区医务人员中只占到17%。”他告诉记者,医疗重组计划实施后,每家社区医疗服务中心都配备了X光、B超等检查检验设备,医疗面积均不少于1000平方米,社区医务人员必须到大医院接受培训,达不到要求的将予以解聘,而大医院的医务人员晋升副高或高级职称,则必须社区工作不少于半年,同时,各大医院还组织知名专家到社区坐诊。 由三级医院举办社区医疗服务的改革,对三级医院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涉及市、区两级和医院内部多种管理关系的调整。各大医院克服困难,积极开展医疗进社区工作,目前,三级医院接管社区医疗服务的优越性日益凸显出来,全市已建成开诊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门诊量逐步上升,部分中心就诊量已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除了加强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软硬件建设,我市还出台多种优惠便民政策,引导居民小病在社区就诊: 更省钱。包括:免收挂号费,检查、检验、治疗费执行一级医疗机构收费标准;《社区基本药物目录》内的千余种常见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其他药品实行优惠差率销售;医保患者在社区就诊,自付比例比到大医院就诊低7个百分点。 更方便。居民步行10-15分钟就可享受由三级医院延伸到社区的门诊医疗服务;需到上级医院进一步诊疗的,由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负责联系转诊,并可享受免挂号费以及优先预约专家门诊、预约住院等待遇;社区医疗服务中心门诊时间从8时到21时,周末正常开诊。 据介绍,接下来,我市将着力推进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探索实行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与社区居民签订医疗服务协议,在开展社区疾病谱调查的基础上,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社区医疗服务和居民健康管理服务,继续加大投入,增加对社区必需医疗设备、社区医疗信息化、业务收入的补助等。 大病到大医院,做强三级医院 以前厦门人到外地求医,现在外地人到厦门就医 破解“就医难”,不仅要破解“看小病”难,更要破解“看大病”难。 近年来,我市通过卫生资源优化整合,推动重点医疗机构集团化的发展,有效提升了总体医疗水平,岛内优质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扩充和发展,并向岛外、农村、新城区延伸,医疗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近三年来,我市注重盘活存量,在重点大医院的优化重组方面可谓大手笔不断:第一医院与杏林医院组建集团化医院,重点大医院优化重组拉开序幕;江头医院并入市中医院,结束了厦门岛东部无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历史;第二医院兼并集美医院,百年老院岛外焕发新活力,改善岛外医疗环境;中山医院兼并厦门铁路医院、市第一门诊部,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延伸;同安区医院整体搬迁,更名为厦门市第三医院,厦门岛外新的医疗中心正在崛起;市妇幼保健迁入镇海路,成为全省条件最好的妇幼保健机构;思明医院和湖里医院分别并入第一医院和中山医院…… 为了改善医疗条件,我市投入近40亿元用于大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3年内增加近3000张床位。随着一幢幢新楼落成并投入使用,重点医疗机构在兼并重组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医教研各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去年,第一医院、中山医院成功问鼎三甲,第二医院、第三医院也跻身于三乙之列,从此结束了厦门无三甲综合性医院和岛外无三乙综合性医院的历史。除此之外,在这三年里,我市卫生系统还实现了多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开始在全国卫生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第一医院、中山医院成为我省首批事业单位博士后工作站;医学科学研究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个品牌学科成功申报国家重点学科;数位医学专家入选国家级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最大的台资合作医院长庚医院在厦开业,翔鹭体检中心也已对外营业,多种所有制办医院为厦门医疗界带来良性竞争,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服务理念。 在做强做大三级医院的良好氛围中,我市各大医院积极引进高层次卫生人才,许多疑难杂症在厦门本地就能得到及时妥当的诊治,厦门人辗转奔赴外地求医的人少了,周边地市甚至外省来厦就医的人多了,据了解,我市各大医院住院病人中外地病人的比例高达40%。 同时,我市通过推广市民健康信息系统、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加强行风建设等措施控制医疗费用增长,人均医疗费用支出增幅低于本地CPI指数的增幅,据悉,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我市人均医疗费用支出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个人自付比例明显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记者 楚燕 通讯员 吕惠栋)来源:厦门日报 责编:滨洋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70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