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终端的困境
十几年前,以丝宝为代表的一批中国企业准确把握了国内市场的特点,率先将终端作为战略性的营销资源加以大规模开发和利用,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终端营销之路。丝宝集团的成功,刺激着人们的“终端神经”,很多的企业发誓要在终端建设和管理方面大干一场。但是实际上,很多的企业在终端建设和管理中,陷入了三个方面的困境: (一)费用花费过大,促销成效甚微很多的零售终端战术都是依靠大量投入实现的。丽花丝宝、红桃K都是加大零售终端人力和物力投入,以期扩大市场份额。众多的商场、超市、店铺之所以“胃口”越来越大,希望得到的营业外收入或促销越来越多,很大程度上是被制造商“宠”出来的。品牌之间为了维护或者强化自己的市场地位,就会拼命加大在零售终端上投入,形成了一个怪圈———“不肯花钱,零售终端不肯进货;花了钱,零售终端也未必能卖的好”。制造商每年在零售终端上的投入以12%-14%的速度增长。然而,效果差强人意。制造商不应该过度向零售终端建设倾斜,期望通过买零售终端的方式获得市场。因此,鉴于企业的费用是有限的,投入产出也是必须要谨慎计算的。(二)终端利益相左,稳定性待提升必须承认,制造商和零售终端之间有着不相同的利益点。对于零售终端促销,制造商的立场是提高品牌忠诚度和销售额,而零售终端的立场则是提高客流量和门店忠诚度,以及提高品类的销售额。最常见的例子是:一些商场、超市、店铺都希望将产品价格降得最低,这样对制造商是很不利的。因为失去利润空间就意味着失去企业的发展空间。为什么零售终端会喜欢这样做呢?是因为零售终端只是希望更多的顾客来店消费,并不在乎这些促销商品生产厂家的利益。某一品牌被淘汰了,还会有新的品牌接替上来———只要零售终端保持品类总体的销售增长,其就是成功的。在短期利益上,制造商和零售终端的利益是有结合点的,但是,在长期未必一定还会和谐。当产品被促销搞的品牌力大大减弱的时候,零售终端的利益出发点决定了它们是不会雪中送炭的。实际上,一些强势品牌都拒绝参加零售终端的价格促销,就是这个道理。(三)过度倚重销售,忽视品牌建设零售终端操作对销售的过分倚重,以为销售是万能的,只要招一大堆人做好零售终端,就能产生销量。实际上,承受巨大销售指标压力的队伍往往会为了完成任务而在零售终端操作上无所不用其及,采用掠夺式的恶性手段向零售终端逼销量,最终却忘记了企业最核心的使命,就是品牌的建设。过去几年,我们已经看到很多当年在零售终端投入上轰轰烈烈的品牌,大多以失败告终。因此,如果我们过度依赖零售终端实现销售,而忽略了自身企业建设、产品设计等更为重要的因素,将使我们在市场竞争中陷于不利局面。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69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