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信贷“爆雷”,全欧洲银行紧张
美国硅谷银行破产后,欧洲金融市场又飞出一只“黑天鹅”。当地时间15日,瑞士信贷银行在欧洲市场的股价出现“断崖式”下跌。据彭博社报道,瑞士央行和该国金融监管机构发表联合声明称,瑞信将在必要时获得流动性支持,市场稍感安抚,瑞士信贷股价有所反弹,但最终以下跌14%收盘。就在该声明发布后不久,当地时间16日,瑞士信贷宣布,将从瑞士央行借款500亿瑞士法郎(约合537亿美元)。路透社报道称,通过这些措施,瑞士信贷希望再赢得投资者信任。受此消息影响,瑞信股价周四早盘开盘大幅上涨。从“濒临绝境”到得到“救助”,路透社将瑞士信贷银行的遭遇形容为“戏剧性的一天”。欧洲金融市场飞出“黑天鹅”“证券交易所可以松口气了”,德国电视一台16日称,在瑞士央行对瑞士信贷实施“救助”措施后,股市松了一口气,但对欧洲银行业进一步“爆雷”的担忧依然存在。据路透社报道,摩根大通分析师认为,瑞士央行的“救助”不足以缓解投资者的担忧,“维持现状不再是一种选择”。英国《金融时报》援引加拿大皇家银行(RBC)分析师安可·瑞恩杰的话表示,瑞信的流动性状况在瑞士央行和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的支持下有所改善,但形势仍不确定。对于此次瑞信股价暴跌的原因,《纽约时报》在16日的报道中分析,直接诱因是该行最大股东沙特国家银行一句“不会向瑞信注入更多资金”的表态。另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2022年瑞信净亏损73亿瑞士法郎。而在本周二,瑞信还自查出财务报告中存在“重大缺陷”。此外,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金融学教授安琪·钟在接受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采访时表示,硅谷银行倒闭为金融市场带来的不安情绪也是引发瑞士信贷银行“爆雷”的重要原因。据报道,瑞信暴跌引发的恐慌情绪当天迅速蔓延至整个欧洲银行板块。法国兴业银行、法国巴黎银行、德国商业银行股价纷纷下跌。那么,这家来自瑞士的银行为何有能力“搅动”欧洲金融市场?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瑞士信贷是瑞士第二大银行,同时是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个主要参与者,业务遍及欧洲和亚洲,在美国也有大量业务。截至2022年底,其资产约为5800亿美元,规模是上周倒闭的硅谷银行的两倍多。报道称,与硅谷银行类似,瑞信最近几个季度也遭遇大量存款外流,而与硅谷银行不同的是,瑞士信贷并没有像硅谷银行那样有大量“持有至到期”类债券资产。欧洲央行仍坚持加息50个基点早在硅谷银行倒闭之际,欧洲各国为防止危机蔓延就已有所行动,而此次瑞士信贷银行的“爆雷”让欧洲各国银行和投资者更加警惕。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英格兰银行已与瑞士信贷银行保持联系,以便时刻监测局势。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BaFin)也保持谨慎并表示,德国目前还没有迹象表明客户正从银行大量取款,尚未发现“银行挤兑”的证据。在瑞士信贷银行“爆雷”后不久,欧洲金融市场迎来重要的欧洲央行议息会议。《纽约时报》报道称,欧洲央行在不确定中开会加息。数周来,欧洲央行的政策制定者几乎都表示将会加息50个基点,以贯彻上个月制定的抑制欧元区高通胀的计划。由于硅谷银行破产的影响,及对瑞士信贷的担忧,巴克莱等分析师表示,欧洲央行可能会批准小幅加息25个基点。据路透社16日报道,欧洲央行兑现承诺,加息50个基点。利率决议公布后,欧股涨幅收窄短线走低。欧洲央行表示,欧洲央行理事会正密切关注当前市场紧张局势,并随时准备在必要时做出反应,以维护欧元区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世界关注美欧金融震荡走向德国《明镜》周刊报道称,凯投宏观首席欧洲经济学家安德鲁·肯宁哈姆认为,与倒闭的美国中型银行相比,瑞士信贷事件“对全球经济来说是一个更大的问题”。瑞士信贷银行在瑞士境外设有多家子公司,负责对冲基金交易。与此同时,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情况依旧不乐观。除了已经宣布倒闭的硅谷银行与签名银行之外,美国市场观察网13日对全美总资产100亿美元以上的非投行性质银行进行梳理发现,包括美国第一共和银行在内的10家银行也极有可能会出现类似危机。此外,有多家上市银行出现股价暴跌情况。当地时间周三,彭博社披露美国第一共和银行正考虑各种提高自身流动性的“战略选项”,包括寻找肯出价的“接盘侠”。同一天,惠誉评级机构将第一共和银行评级从A-下调至BB,即“垃圾级”。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研究员万喆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历史上美联储加息通常会带来金融市场的震荡,但这次出现银行破产的原因在于美联储加息之前进行了史无前例的货币大放水,而随后进行的加息又非常激进,使得硅谷银行在预防市场风险上措手不及而遭“爆雷”。她也表示,虽然瑞信银行股价发生暴跌,但目前没有迹象表明欧美市场发生金融危机,或者金融系统已深陷风险。但万喆也提示说,目前席卷欧美的金融动荡还没有过去,如何演进,目前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她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美大型银行加强了监管,但中小银行仍然面临着诸多风险点。“所以,我认为未来欧美金融市场的风险点,还处在一个不断暴露的过程当中。欧美监管当局仍将纠结在降通胀、控风险、防衰退的混乱政策当中。”▲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青木本报记者倪浩●汪品植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6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