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树脂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清晰
近日,在2023中国(安庆)化工产业博览会的同期论坛——中国化工新材料(电子化学品)发展论坛上,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李志坚以聚乙烯、聚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3种产品为代表,分析了合成树脂市场供需及未来趋势,并为行业开出高质量发展的“药方”。“合成树脂上游烯烃供应情况将持续向好,有利于合成树脂多样化发展。”李志坚展示了一组数据表示,“到2030年,乙烯、丙烯的产能、自给率将持续提升。具体来看,2025年,乙烯当量自给率将超过80%,2030年将超过90%;2025年,丙烯将基本实现自给,2030年将实现净出口。”李志坚认为,合成树脂作为烯烃的下游主要衍生物,市场空间较大,且保持较快增速,加之材料型产品有较大的高端化、差异化空间,对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全产业链要求较高,因此合成树脂产业具有较好的成长性。“聚乙烯长期消费增长有潜力;聚丙烯市场趋于平衡;ABS的大量新增产能将引发行业格局发生变化。”李志坚指出,2023~2025年,随着消费回暖,聚乙烯消费量有望重新回到增长区间,短期内增长缓慢,增长幅度取决于下游消费增速,有不确定性;聚丙烯供给增速大于消费增速,近年消费增长主要由电商外卖、防疫物资、汽车等领域拉动;在ABS领域,央企、外资、民营炼化、地炼企业等新进入者将导致竞争主体日益多元化。综合来看,合成树脂供给侧表现为:供应增速远大于需求增速;中低端产品供应过剩;中国仍是国外产品最主要的出口目的地。合成树脂需求侧表现为:传统应用领域增长趋于停滞,新能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需求快速增长。李志坚指出,尽管近3年进口量快速下降,但我国每年进口聚乙烯仍超过1300万吨,由此可见我国对进口合成树脂有一定依赖性。如何加速实现合成树脂的进口替代?李志坚认为:“新的竞争格局下,合成树脂企业需要由“基础原料型”向“高端材料型”积极转型,助力中高端产品的进口替代。”李志坚介绍,我国传统大宗通用合成树脂企业自主研发和服务能力较弱,更接近基础化工行业的运行模式。而合成树脂企业大多拥有完整的研发和服务团队,从而也拥有更高的客户黏性和产品附加值。李志坚为中高端产品合成树脂全面进口替代指出了方向。聚乙烯行业可以依托规模与市场区位的双重优势,重点替代普通产品;通过高端化、差异化发展,逐步替代中高端产品;通过技术创新和加强服务,引导下游行业升级发展,降低对低成本产品的依赖。聚丙烯行业可以围绕汽车、电器、装备等重点行业,加强产品开发和服务能力,实现对中高端产品的替代;通过合成—改性—加工一体化发展,降低全产业链成本,抵消进口产品的成本优势。ABS行业可以围绕家用电器、消费电子、汽车等重点应用领域,突破大客户。“在构建核心竞争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要注重生产成本、技术实力、服务能力、应用衔接四个方面。”李志坚为合成树脂企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可行之路。他介绍说,一是降低成本。实现原料供应、合成、改性一体化,装置规模化,就近供应下游产业集群。二是提升产品开发能力。建立一体化优势,生产特殊共聚单体及产品;注重原创性新产品全套技术开发能力。三是优化商业模式,由卖产品转型为卖解决方案;打造柔性、定制化、智能化的生产计划模式;实现上下游产业链高效互动的产业链参与。四是加强与下游衔接,建立下游产业生态圈,为下游塑料加工企业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此外,李志坚还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细化了高质量发展的侧重点。他建议煤化工企业针对新能源、基建等需求,培育西部本地市场,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与绿色能源融合发展;民营大炼化企业规模化、低成本发展,快速响应,切入新的应用领域。实力较雄厚的传统石化央企针对高端化、差异化竞争要求,优化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创新资源优势,着力降低全产业链成本;进口轻烃企业生产绿色低碳产品,开拓出口市场,向下游延伸产业链,提升抗风险能力;外资、合资项目充分对接中国市场需求,布局本地化的研发和服务团队。(杨艺)转自:中国化工报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62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