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F报告:中国金融政策要在宏观审慎的基础上坚持进一步开放
5月11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47期)在线举办。本次研讨会围绕“俄乌冲突背景下的全球金融市场”主题,毛振华、余永定、张晓燕、黄益平、彭文生、闫衍等多位知名专家共同研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钱宗鑫代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发布主报告。报告指出,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主要包括贸易、投资、交通和信息四个方面,通过这些限制切断俄罗斯与外部经济的联系。在金融制裁方面,限制实体、个人和金融机构进入资本和金融市场融资,禁止向俄罗斯提供信用评级的服务,禁止许多机构同俄罗斯央行的交易。报告认为,俄罗斯在多国制裁下出现国内银行挤兑、利率上升和股市下跌等问题。由于无法使用SWIFT系统,在俄投融资和国际支付结算困难,成本大幅上升。同时,实际影响程度受到俄罗斯国内金融体系的韧性、对外部经济的依赖程度和参与制裁的西方国家能够长期维持强度的预期的影响。报告指出,经济损失在所谓的制裁盟国之间的分布是不对称的。部分制裁国在行动中所受到的损害大于其他国家,尤其是欧洲大陆的许多金融机构,如奥地利、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因与俄罗斯经济金融体系的高度捆绑,可能在制裁中严重受损。报告认为,俄乌冲突对全球金融市场的溢出效果有以下五个部分。一是,通胀预期和汇率或将改变全球股票市场的估值分布,进而改变各国居民和财富的分布。二是,通过产业价值链联系,俄罗斯经济因冲突和制裁所受的冲击会传导到各国金融市场,引起全球资产价格下跌。三是,冲突和制裁的发展以及这种经济影响的不确定性将导致全球金融市场不确定性激增。四是,美国资本市场冲击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传染加剧。五是,增强全球的主权债务风险,新兴国家的主权信用受到影响,中国在海外投资的市场风险提高。报告指出,制裁对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作用,受到本国金融体系外部依赖性和实体经济外部依赖性的影响。报告建议,要重视地缘政治冲突通过全球产业链、通货膨胀预期和汇率等因素对外部金融资产市场风险的影响,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加快人民币支付体系的建设。报告认为,俄乌冲击对中国产生重要启示,未来金融政策要在宏观审慎的基础上坚持进一步开放。要深化国内分工,促进经济内循环,发挥国内市场潜能;多策并举,推动国内创新发展,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多样性考虑布局,适应当前国际的总体生产格局;做好重要战略物资储备工作,增强经济金融体系应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冲击的韧性。报告指出,由于全球性通胀预期和汇率趋势的变化,俄乌冲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财富的分配与股票市场收益率分布。不同的国家与俄罗斯的产业联系存在巨大差异,冲突通过产业链传导到各国的股票市场。如美国、德国、日本、中国的股票股指都在俄乌冲突后大幅下滑。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转自:中国网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37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