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亮相欧洲最重要车展
“慕尼黑车展对欧洲汽车制造商来说是一件严峻的事。”英国路透社4日如此评论。报道称,2023年欧洲最重要的车展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IAAMOBILITY,以下简称慕尼黑车展)的焦点都聚集在了中国电动汽车上,“中企光芒盖过本土企业”。同日,《韩民族日报》在报道德国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IFA)时评论道,虽然LG和三星正试图为欧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但中国企业却占据了IFA展的“焦点”,展示了他们的技术实力。参展中企创下纪录“IAA变身中国展。”德国《经济周刊》4日报道称,从2023年开始,中国汽车制造商在创新领域将首次超过德国汽车制造商,慕尼黑车展将是“中国人的IAA”。今年的慕尼黑车展将于5日—10日举行,主题为“体验联动智慧出行”,设置了未来出行、可持续发展和科技三大主题板块。据《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了解,今年参展的中国企业是上届的2倍,也是有史以来参展数量最多的一年,近50家中国企业参展,约占总参展企业的7.4%。中国车企大部分聚集在B1、B2和B3馆,除了比亚迪、小鹏、零跑、上汽MG等整车企业外,还有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许多零部件企业。其中,比亚迪占地915平方米,是所有参展商中面积最大的。德国之声引述法国凯捷咨询公司顾问芬特尔的话称:“现在在欧洲也能体验到中国汽车工业的能力。”这些车款可以说直接展示到欧洲人家门口。在即将于5日闭幕的IFA展,记者也感受到中国企业的重要性。柏林会展中心北门(入口)被中国家电企业TCL的广告牌占据,而南门(出口)则放置着海尔的广告牌。根据IFA官网的介绍,今年,来自48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家参展商参展,比去年多了900家。“中国利用尖端技术攻占欧洲市场。”韩国《东亚日报》4日以此为题刊文称,中国企业大举参加IFA展,占一半以上。中企开始了“技术崛起”《东亚日报》援引专家分析称,面对美国的限制,中国正在欧洲市场寻找突破口,过去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中国最近在欧洲展会上接连推出高端产品,开始了“技术崛起”。今年,小鹏汽车首次参加IAA展,主要展示了小鹏G9和新版P7模型。《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看到,小鹏的新闻发布会吸引了数十名外国记者,就小鹏进军欧美市场等问题踊跃提问。许多中国汽车供应链企业的展台前,也挤满了人。《经济周刊》公布的德国汽车管理中心(CAM)的最新报告显示,2022—2023财年,在车联网领域,全球创新实力的34.9%来自中国制造商,而德国汽车制造商仅占28.4%。CAM的专家布拉策尔认为,这是一个转折点,“并不一定是因为德企变得越来越弱”,而是中企变得越来越强大。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学者董一凡4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企业在电动汽车技术、成本和供应链方面有着较大优势,但与此同时,一些德国汽车企业也在追赶。此外,尽管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的增速较快,但其保有总量还不足以与特斯拉以及欧洲本土车企抗衡,主要是因为中国车企进入当地的时间相对较晚,同时进入欧洲的中国车企很多都是一些新兴品牌,而欧洲消费者对它们并不熟悉,他们更认可那些老品牌。最大难题是产品认证东风汽车集团旗下的东风风行此次展会带来了4款汽车,东风柳州汽车进出口公司销售管理部部长张峰告诉《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中国汽车进入欧洲市场的最大难点是产品认证,比如说对环保等项目的认证。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4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欧美等国家可能对中国电动汽车设置非贸易壁垒发动“狙击”。比如说,欧洲有着目前全球最严格的气候法案,可能会以供应链不够绿色为由,拒绝中国电动汽车进入欧洲市场。此外,如果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不熟悉出口目的国的法律与法规,也可能会给中企带来损失。宝马集团CEO齐普策在慕尼黑车展前的一次群访中对《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表示,德国汽车制造商与中国脱钩断链是不可能的,但他不排除“去风险”的可能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严展宇4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电动汽车在整个产业结构上已遭到了美西方的“狙击”,我国用于制造电池的锂、镍等关键矿产资源依赖进口,美欧便从供应链上游入手,推出了一系列“去中国化”措施。对此,严展宇认为,中企应该积极与多国的多家企业展开合作,延长关键矿产供给,确保关键矿产供给更加多元化。▲本报驻德国、韩国特约记者青木张静本报记者陈子帅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47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