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64%到66.16% 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有成效

数智人2024-09-11产业资讯49
□本报记者祝伟2023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16%,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在1949年末,这个数字只有10.64%。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明显改善,正是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成效卓然的生动写照。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一幅东西互济、南北协同、城乡并进的壮美画卷,正在中国大地徐徐铺展。区域发展平衡性不断增强今年5月份,在重庆举行的第六届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签约的124个制造业项目,涵盖了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等现代制造业前沿领域。10多年前,在它的前身——中国(重庆)国际投资暨全球采购会上,国内外参展商见到的,大多是腊肉、饲料、蜡染布等初级工业品和农产品。西洽会参展产品的变化,折射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快速转型升级,也反映出西部经济社会发展迈向高质量的坚实步伐。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差别较大。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区域间发展差距也曾一度扩大。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区域协调发展,既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后进者奋力赶超,领跑者奋勇前行。75年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统筹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在全局上谋势、在关键处落子,“全国一盘棋”不断走深走实,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向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的发展目标稳步前行。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连续多年高于东部地区,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2023年,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269897.7亿元和269324.9亿元,占全国的比重提高到21.6%、21.5%,彰显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强大牵引作用。“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魏后凯说,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逐步由中低水平协调发展向高水平协调发展迈进。区域重大战略稳步推进8月28日,在中国商飞总装制造中心浦东基地,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和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同时接收首架C919飞机。这标志着C919国产大飞机开启多用户运营新阶段。总装在上海,约10%的零部件、50%的铝材、50%的复合材料结构件来自江苏,舱门、发动机隔热材料则来自浙江……一架C919飞机的诞生,正是长三角一体化走深走实的生动注脚。从长三角地区望向全国,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一个个区域重大战略,不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出坚实步伐。10年来,京津冀三地着力提升产业协同水平,区域配套更加紧密。2023年,三地经济总量达10.4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10年前的1.9倍。——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沿江11省市强化区域协同联动,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场壁垒,促进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一江碧水向东流”美景重现,黄金水道正加快释放效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5年多来,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增长了3.2万亿元。——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海南自贸港建设6年来,海南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达161.2亿美元,超过建省前30年实际使用外资的总和。三张“零关税”清单、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等落地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扎实起步。在“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理念引领下,黄河流域各省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推动发展方式转型。“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形成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动力源,对于加快形成更加高效、更为科学、更可持续的区域产业和经济分工布局,增强区域经济产业体系发展韧性和提升要素资源使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蔡之兵说。城乡融合迈向更高水平过去,在浙江,以连接杭州临安清凉峰镇与温州苍南大渔镇的“清大线”为界,“山海”分割的发展落差一度较大。在这条线的东北侧,城镇化水平较高,经济相对发达;而线的西南侧,群山连绵,耕地紧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实践中,浙江始终将缩小城乡差距作为主攻方向,如今“清大线”两侧发展差距逐渐弥合。2023年,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已下降至1.86,成为我国城乡发展最均衡的省份之一。75年来,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发展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88∶1降到2.39∶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亿万农民的创造力不断迸发。城市在更新,乡村在振兴。在不少东部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已融为一体,现代都市与大美乡村双向奔赴,农村不再是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代名词,而成为城市各类人才创业创新的热土。看城市,城市群和都市圈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持续加速、珠三角城市群互联互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稳步推进……一个个城市群、都市圈拔地而起,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源源不断注入动力。看乡村,乡村全面振兴有力有效推进。各地从实际出发,把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作为重点任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202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余元,较2013年增长130%。“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贾若祥说,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城乡携手并进,必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以一域带全域,以发展促平衡。今日中国,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更加顺畅,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这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奋进答卷,也向世界生动展现了“中国之治”的优势所在。(经济日报)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135132.html

相关文章

赋能千行万业 北斗产业扎根中国走向世界

在全球组网三年之后,北斗导航系统已经在各行各业全面铺开。在全产业链自主可控的支持下,一流的北斗性能正慢慢兑现成一流的生产力、一流的驱动力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正...

为世界大豆精准选种“定标”黑河

前不久,中国大豆生育期组“零”点标识碑(以下简称大豆“零”点标识碑)在黑河市落成。该标识碑矗立于省农科院黑河分院——北纬50°15′,东经127°27′,海拔168.5米。在蓝天黑土映衬下,这座标识碑...

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扩内需促消费政策落地显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基本生活类和部分升级类商品销售增势较好,线上消费较快增长,服务消费需求持续释放。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一系列...

第四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结果公布 拟中选药品平均降价52%

日前,在国家医保局等相关部门组织和指导下,全国各省份组成联盟开展第四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在上海产生拟中选结果。本次采购共纳入45种药品,全部采购成功,拟中选药品平均降价52%,涉及高血压、糖尿病、...

交通运输领域七大行动促进大规模设备更新

日前,交通运输部等十三部门印发《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提出实施城市公交车电动化替代、老旧营运柴油货车淘汰更新、老旧营运船舶报废更新、老旧机车淘汰更新、邮政快递老旧设备替...

教育部发布4项行动助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

教育部3月28日举办数字教育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专项行动暨“扩优提质年”启动仪式。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教育部当日启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推出4项具体行动,旨在用人工智能推动教与学融合应用,提高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