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再度打假,揪出295家“假央企”
专家建议多部门联合围堵假冒央企行为4月26日,国务院国资委公示了第三批共295家假冒中央企业的名单。国资委表示,请社会各界提高警惕,如发现其违法犯罪行为,请尽快到公安机关报案。上海证券报记者注意到,这已经是国资委近三年第三次公布假央企名单。三次累计公示的假央企数量超1000家。面对屡禁不止的“假央企”,各央企及相关主管部门应如何应对?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国资监管部门和市场登记注册部门形成跨市场、跨区域、跨部门、跨产业,信息共享、快捷高效、无缝对接的监管合作机制。此外,金融监管部门、公安机关也应纳入这一协同共治的平台中。国资委多次出手累计公布超千户“假央企”公布新一批假冒央企名单的同时,国资委再次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表态。国资委指出,本次对外公告的名单内,有关公司及其下设各级子公司均为假冒,与中央企业无任何隶属或股权关系,也不存在任何投资、合作、业务等关系,其一切行为均与中央企业无关。长期以来,部分不法分子通过伪造公章、虚假证件等方式,恶意将企业注册为中央企业下属子公司,冒用中央企业名号开展经济活动,挂靠的“假央企”“伪国企”向下延伸扩张,乱象丛生,顶着国企名义招摇撞骗,甚至从事骗取银行贷款、欺骗社会公众和地方政府等违法犯罪行为。国务院国资委长期以来对打击假冒国企高度重视。2021年和2022年已两次对“假央企”和“伪国企”进行集中公示。2021年10月,国资委及26家中央企业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对外公告了353家假冒国企名单。一年后的2022年9月,国务院国资委网站发布了第二批假冒中央企业名单,涉及企业528家,三批被公布的“假央企”数量超过1000家。与此同时,国资委也在用技术手段打击假冒国企。2022年11月,国资委上线国务院国资委监管企业产权信息查询平台,向社会公众提供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及所属企业基本信息查询服务。社会公众可登录查询平台,输入企业名称或统一社会信用编码查询该企业是否为中央企业所属企业,如为中央企业所属企业,则可查看该企业所归属中央企业、与所归属中央企业的关系、产权级次、注册地、持股比例最大的中央企业股东及其持股比例等基本信息。北京威诺律师事务所主任杨兆全律师建议,对假冒央企控股参股公司,要通过平台核对央企的股东身份,切不可被当事人的吹嘘和高度近似的名称迷惑。遇到不确定的情况,可以在合同中,由对方承诺央企身份,并约定违约时的法律责任。“如果合同中没有这种约定,维权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搜集证据,搜集对方宣称央企身份的相关证据,包括会议记录、微信、短信、证人证言等。在获取相关证据后,以对方虚构身份为由,要求撤销合同,或者以对方严重违约为由,要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杨兆全说。专家建议监管部门形成合作机制记者注意到,近期已有中国核电、中国石油、国家能源集团、中钢集团等多家中央企业在官方渠道发布有关“假央企”的声明。4月8日,央企中国核电控股子公司中核汇能在其官方公众号发布严正声明,直指一家名为国恒基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恒基业”)的企业,假冒中核汇能公司子公司,并可能存在以公司下属子公司名义开展不法活动的情形。彼时,这家“假央企”的股东列表中,还有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旗下的中国华油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三家央企,以及两家“国字号”基金。4月15日,中钢集团在官方渠道发文称,近期发现中钢金烨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中钢有色(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等11家公司冒名使用了“中钢”字号,对公司品牌造成了严重侵权。记者26日再次查询“假央企”国恒基业的天眼查页面发现,该公司已被平台标注为“假冒国企”。但公司的股东列表中,央企持股的伪造信息仍然存在。一家曾被不法分子多次冒名的央企人士告诉记者,“假央企”的违法成本低,但维权成本高。“以伪造工商信息的不法行为为例,企业不可能全天候监控与公司名称相关或类似的工商信息,且由于信息通常具有滞后性,多数不法分子在企业发现前,可能就已经进行了不法行动,企业经常处于很被动的地位。”该人士表示。在刘俊海看来,央企之所以被频频假冒,归根结底在于央企背后的信用和资源优势,挂靠央企能迅速获得政策和融资的便利,尤其是在“假央企”的重灾区——建筑和金融行业,资源确实是向央企倾斜。由于标的额大,影响广,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带来巨大风险。即使央企马上切割,对央企的信用也已造成损害。“要从根源上解决‘假央企’问题,就要破解国企和民企的不对等状态,让国企、民企享有相同的市场准入机会。”刘俊海表示,从公司法层面来看,还要健全公司登记制度,包括公司设立登记、公司变更登记和公司注销登记,打破“假央企”难以被清算的魔咒。◎记者王子霖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9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