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介绍(中国装备制造业)
1、中国装备制造的经济总量连续多少年
厉害了!广东gdp总量连续28年居全国首位2、中国机械制造业龙头企业是哪家
中国制造业500强龙头 宝钢特钢精品助“嫦娥”飞天 关键字:2010年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制造业500强 国庆期间,中国自主研制的“嫦娥二号”探测卫星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整装待发的装备中,一些核心部件材料有宝钢特钢精品的“身影”,这是宝钢为我国“探月”工程以及航天事业发展作贡献的又一力作。 随着国家日益强盛,中华民族实现“飞天”梦想的愿望更加迫切。“探月”工程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一步。此次发射的“嫦娥二号”卫星是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深化“嫦娥一号”的月球科学探测,为今后落月目标的实现积累宝贵经验。按照任务计划,“嫦娥二号”卫星将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宝钢股份特钢事业部就致力于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助力,努力研制航天装备所需的高精尖产品,为航天技术进步贡献力量。多年来,伴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国家对装备材料的要求不断提高。特钢事业部在高温合金、精密合金、钛合金、高强度钢等产品研制和生产中,不断挖掘潜力、提高产品性能及使用稳定性,这些产品始终保持着国内独有的技术领先地位,已成功应用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系列飞船、“嫦娥一号”卫星等航天装备上,也为此次“奔月”卫星装备的开发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宝钢的杰出表现,在2010年光荣入选中国制造业500强。 中国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亮点,也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点,要进一步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提高装备制造业集成创新和国产化水平。为了研究和推动中国制造企业的成长,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携手世界企业竞争力实验室,世界制造商协会、全球制造评论中文版联合推出2010年(第六届)“中国制造企业500强”暨(第二届)“中国装备制造企业100强”排行榜。 值得一提的是,宝钢股份事业部研制生产的精细薄壁管应用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动机核心部件。该产品对尺寸精度指标要求极为严格,内壁不允许有针眼大的裂痕,且工艺流程长、性能要求极高,制造难度非常大。为了配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近年来,事业部自我加压,发挥常年积累的生产技术优势,紧密结合用户需求,加大了对这一品牌产品的工艺优化力度。通过产研联合攻关和产线改造,在产品产能扩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成材率和性能。宝钢也由此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具备该产品研制、生产到持续批量供货的企业。 据了解,宝钢股份事业部近几年研制的高温合金新品——强硬化高温合金,在今年初也通过了国内某航天装备制造单位的持续性检验,在填补国内空白的同时,今后也将应用于我国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发动机核心部件的制造。3、国内最大的高端装备制造是哪些企业?
WERWRWERC4、中国有哪些走出国门的国企装备制造业
太多了,几乎都是国企。比如汽车、船舶、航空、内燃机、核电机组、火力发电设备、风力发电设备、超高压变压设备、输电设备、海工设备、机床制造、通信设备、军火制造、雷达电子、液晶面板、家电制造、芯片制造、led制造、基础工业零部件等等实在太多了……5、2015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出口多少亿元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包括扣除采掘业、公用业后的所有30个行业。而出口制造业,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出口贸易而制造资源的行业咯。6、中国制造业哪方面最强
研究方法: 1、由世界企业竞争力实验室(wcl)和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ciea)组成专业研究组进行研究,并由行业专家、经济学家和管理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对研究工作进行指导; 2、参照国际通行的方式,采用世界企业竞争力实验室(wcl)按国际惯例设计的企业竞争力研究模型(cva),对企业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行业差异、声望指数等因素确定中国制造业500强,同时按销售收入确定中国制造业前500家企业,并根据对国外制造企业的研究,提出世界制造业前500家企业; 3、本次评测工作仍然有行业专家、经济学家和管理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对活动进行监督和指导,并组织专门的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申报结果,由世界企业竞争力实验室(wcl)和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ciea)进行综合分析,撰写《2009年研究报告》,经专家委员会审定后,向社会发布《2009年(第五届)中国制造业500强报告》。7、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介绍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而标准在推进智能制造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委联合发布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从生命周期、系统层级、智能功能3个维度建立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参考模型,并由此提出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包括5类基础共性标准和“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服务”、“工业软件和大数据”、“工业互联网”5类关键技术标准以及在不同行业的应用标准。本期刊发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对《建设指南》的解读,以推动工信行业、企业与国标对标,形成各领域、各层次智能制造融合创新合力。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是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制造业紧跟世界发展趋势、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智能制造具有较强综合性,不仅仅是单一技术和装备的突破与应用,而且还是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创新集成,是生产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变革。随着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深度和广度日益提升,以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智能制造装备实现突破,但制造环节互联互通等制约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对跨行业、跨领域的智能制造标准化需求日益迫切。推进智能制造,标准化要先行。为指导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部署,联合发布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以下简称《建设指南》)。《建设指南》明确了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总体要求、建设思路、建设内容和组织实施方式,从生命周期、系统层级、智能功能3个维度建立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参考模型,并由此提出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框架包括“基础”、“安全”、“管理”、“检测评价”、“可靠性”5类基础共性标准和“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服务”、“工业软件和大数据”、“工业互联网”5类关键技术标准以及包括《中国制造2025》中10大应用领域在内的不同行业的应用标准。为便于企业参阅,《建设指南》对现有智能制造相关标准按“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和“重点行业”进行了分类整理,构建由“5+5+10”类标准组成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建立标准体系的动态完善机制,逐步形成智能制造强有力的标准支撑。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制定并发布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为智能制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立项提供依据。《建设指南》是指导未来一段时期内智能制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立项及制修订工作的依据,同时也是对智能制造标准进行科学管理的基本依据。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涉及多个行业、多个技术领域。依据《建设指南》的相关要求,充分结合我国制造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总体发展布局,适时制修订符合我国国情的智能制造标准,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二是有利于推动解决制造环节互联互通、跨行业跨领域标准化问题。《建设指南》全面纳入与智能制造密切相关的基础通用、关键技术及重点行业应用标准,并对已制定、制定中的标准进行了全面梳理,以聚焦制造业优势领域、兼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出发点,按照“共性先立、急用先行”原则,主要面向跨领域、跨行业的系统集成类标准,通过统筹标准资源、优化标准结构,重点解决当前推进智能制造工作中遇到的数据集成、互联互通等基础瓶颈问题。三是明确了立足国情、开放合作理念。《建设指南》依据我国智能制造标准基础差、行业发展不平衡等特点,充分考虑标准的适用性,突出强调适合中国国情的标准制定与产业化;《建设指南》的部分内容充分借鉴了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的相关标准化内容,并与先进制造国家和国际标准化组织进行参照,推动将相关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同时,也要将适合我国制造业发展需求的国际标准适时转化为国家标准,努力建设一个兼容性好、开放性强的标准体系。四是有利于建立与时俱进、持续进行的标准完善机制。《建设指南》是基于当前智能制造的技术特点以及对智能制造的认识进行编制的,但智能制造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庞大系统,产业界对智能制造的认识将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随着智能制造技术、产业的发展,新模式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将进行动态调整和完善,计划每2~3年对《建设指南》进行修订,大力推动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建立,不断推出重点行业智能制造标准,并率先在《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到2020年,力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基本实现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全覆盖,并在制造业全领域推广应用。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54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