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开放持续深入推进 中国资产吸引力越来越大
本报记者孟珂日前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为下一阶段金融开放提出了更高要求。“金融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一方面有助于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的金融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提升我国在国际金融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投资与展业,为我国金融市场注入新活力,有助于我国参考国际金融发展经验,推进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实现金融市场的控风险与促发展。有序推动金融业开放近年来,我国有序推动金融业开放,放宽金融服务业市场准入限制,不断深化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人民币国际化也取得稳步进展。在“引进来”方面,我国不断放开证券、期货和基金管理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外资机构在经营范围和监管要求上实现了“国民化待遇”,很多国际知名机构加快在华投资展业。据证监会网站统计,截至11月7日,证监会已核准9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和9家外商独资基金管理公司。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工作也取得了发展,“债券通”全面上线运行,“沪伦通”正式开通,内地与香港的“互换通”落地实施。A股先后被纳入MSCI、富时罗素、标普道琼斯等三大国际指数,中国政府债券也被纳入彭博巴克莱、富时罗素和摩根大通三大全球债券指数公司。“走出去”同样有条不紊。今年3月31日,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正式实施,对境内企业直接和间接境外上市活动统一实施备案管理,支持企业依法依规境外上市,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规范健康发展。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7日,已有21家A股上市公司发行GDR(全球存托凭证)成功登陆欧洲证券市场,募资总额逾110亿美元。年内已有15家中概股公司在美上市,首发募资总额为6.32亿美元。同时,中资金融机构也主动把握g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重大开放机遇,以沿线国家为依托,积极扩大海外布局,我国金融业开放机制已由“单向引入”走向“双向开放”。东源投资首席分析师刘祥东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效,在制度融合、规则衔接、市场参与、产品设计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推进,优化资源配置和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持续释放。中国资产吸引力持续提升“中国金融业开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无论是我国的发展前景还是投资环境,对于外资金融机构而言,都是极具吸引力的。”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我国逐步降低外资准入门槛,吸引具备专业特色的优质外资机构进入,丰富金融市场主体,优化金融供给。随着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持续深化,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也在提升,稳居全球主要货币前列。威灵顿投资管理高级董事总经理、亚洲区投资总监普江宁(JanetA.Perumal)表示,当前中国股票的估值在相对和绝对意义上都处于具有吸引力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各国的历史数据表明,股市估值和后续10年的收益之间存在极强的负相关关系,这进一步凸显出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景顺董事总经理、亚太区固定收益主管黄嘉诚认为,十年期中国国债收益率年初至今一直稳定在约2.6%的水平,这是无风险利率。中国国债收益率或短期内保持一段时间的稳健上行趋势。中国经济基本面仍然健康,从相对长期看,如未来3年至5年,随着投资者信心的恢复,外资在中国债券市场的占比将进一步提升。在董忠云看来,外资金融机构加速“抢滩”中国市场,一方面是源于我国在外资准入、产品开放、跨境互联互通等方面的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境外金融机构来华展业的便利度持续提升。另一方面,则充分体现了外资金融机构看好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潜力和由此带来的巨大商机。谈及持续推动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连平表示,下一步可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形成系统性、制度性的开放局面,逐渐与国际规则相融合。二是优化营商环境。在扩大市场准入的基础上,特别重视优化准入后的政策安排与便利。三是提升金融管理能力,使之与开放水平相匹配。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瞬息万变,要防止外部金融风险对国内产生冲击,形成“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的金融管理体系。“未来还应持续推动金融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内资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促进‘走出去’。”董忠云认为,政策面要在监管框架内积极鼓励金融机构探索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促进金融业务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促进金融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同时,要更加重视金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加强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通过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金融人才队伍来提升我国金融机构“走出去”的能力。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52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