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碳”目标下的多晶硅和碳酸锂行情变化
近年来,光伏装机和新能源汽车销量增加,带动原材料消费急速增长。然而,产业链不同环节扩产周期差异导致原料供需错配,推高硅料和锂盐价格。多晶硅和碳酸锂自2020年以来的价格走势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同时,由于碳酸锂成本波动大,在价格下行期间相比工业硅有更强的支撑。多晶硅上游为工业硅,工业硅以硅石(脉石英、石英岩、石英砂岩等)为原料,生产过程中辅以炭质还原料,如木炭、石油焦等在矿热电炉中加热到2000℃冶炼而成。石英作为地壳中最常见矿物之一,国内冶金用石英储量超过3.6亿吨,原料充足。工业硅在生产过程中,每吨消耗电量为1.1万kWh~1.3万kWh,国内工业硅产地主要集中在低电价的新疆、四川和云南等地区。限电、能耗管控、设备检修等会影响工业硅供应。近年来,仅2021年夏季由于限电工业硅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多晶硅下游为硅片和电池片等光伏组件。2019—2022年,国内新增光伏装机量分别为26.5GWh、48.2GWh、54.9GWh和87.4GWh。全球年度新增装机量同期自122GWh增加至230GWh。全球光伏行业高景气带动多晶硅产量快速增长,2019年—2022年,全球多晶硅产量接近翻番,由50.8万吨增加至100.1万吨。但与下游产品相比,处在中游的多晶硅具有技术门槛高、投资金额大、投产周期长等特点。多晶硅产能建设周期需12~18个月,爬坡周期约为3~6个月。而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等环节扩产周期仅3~6个月。因此,光伏消费突增易造成多晶硅半年以上供需错配。2021年,多晶硅与下游产能扩张周期错配矛盾显现。2021年一季度,国内多晶硅产量同比仅增长7.1%,而太阳能电池产量增长58.3%。2021年四季度,通威、保利协鑫等项目投产,产能增长15万吨,硅价小幅回调。2022年,硅料供应增量仍不及需求增量,多晶硅价格高位上涨,且多个因素支撑多晶硅价格高位运行。直到2022年末,硅料产量才稳步释放。多晶硅库存不断突破新高,现货价格直线回落至13万元/吨。虽然今年2月份多晶硅价格短暂涨幅超75%,但供给端释放乐观,硅价一路下滑,近期在70元~80元/千克附近波动,为近3年以来最低价格,与二线、三线企业综合生产成本持平。锂盐是锂离子电池的最主要原料,2022年,全球80%以上的锂应用于电池领域。近年来,动力电池发展迅猛。2022年,国内动力电池产量较2020年增长超560%。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发电渗透率提升,未来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增量可观,锂消费量将进一步提升。同为低碳经济核心原材料,2019年以来,锂和多晶硅行业发展有诸多相似点。首先,锂盐和多晶硅的上下游扩产节奏不一,消费端急速增长易引发阶段性供需失衡。锂资源广泛存在于地表和地下水体以及地壳岩石中,本身并不稀缺。据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统计,全球锂资源量9800万金属吨,折合碳酸锂当量约2.4亿吨,而2022年全球消费量约80万吨碳酸锂。但锂矿开发周期长,涉及地质勘查、矿权获取、环评审批、矿区建设等多个环节,全周期耗时常在5年以上,即使在获取矿权后的建设或棕地项目扩产也需要1.5年以上。锂电和光伏行业发展经历相似周期。2019年,不仅光伏产业发展降速,新能源汽车市场也陷入停滞期,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环比2018年降低2.3%。需求遇冷带动锂价下移,锂盐售价一度跌近成本价。上游资源开发降温,曾属于宁德时代的NAL项目(加拿大),澳大利亚Altura、BaldHill等高成本项目停产,资源端供给增长陷入停滞。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开始爆发式增长,2020—2022年度增长率分别为42%、107%和56%。从电池端来看,2021年和2022年,国内动力电池产量分别同比增长170%和147%。然而,资源端不动产项目扩产增量短期不及消费增量,新建或复产项目直到2023年才集中释放。在上游高利润驱动下,终端企业宁德时代、比亚迪,以及矿业公司紫金矿业、洛阳钼业等在全球范围内布局锂矿项目,锂供给预期趋于宽松。值得注意的是,碳酸锂和多晶硅之间也存在一些不同点。在成本方面,通威股份等头部企业多晶硅生产成本能降至4万元/吨左右,二线、三线企业成本相对更高,生产综合成本为6.6万~7.5万元/吨。碳酸锂因原料不同,成本曲线更陡峭。以企业锂矿和锂盐一体化建设测算,国内外盐湖产碳酸锂单吨成本约2万~4万元,澳大利亚锂精矿提锂成本约4万~6万元/吨,国内高品位锂云母含税成本7万~9万元/吨。低品位锂云母提锂单吨成本多为10万~15万元。但是由于国外锂精矿长协定价滞后于锂盐价格变动,当前外购矿生产企业碳酸锂成本仍高于20万元/吨,企业毛利转负。在尚未完全脱离供需紧平衡背景下,外购锂精矿冶炼碳酸锂成本有望支撑碳酸锂价格。但随着2023—2024年锂资源项目大量投产,锂价有望触及低品位云母矿成本10万~15万/吨。总之,碳酸锂因为原料来源和生产工艺的多样性,现货价下行时成本支撑较工业硅更强。转自:中国有色金属报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48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