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新型电力系统构建 支撑能源安全低碳转型
经研论电·2023年新型电力系统创新发展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举办。会议以“加快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支撑能源安全低碳转型”为主题。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郭铭群在会上表示,要充分发挥科技在能源发展中的关键支撑作用,增强能源转型发展动力。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设主会场和6个平行分会场。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新型电力系统规划与实践、电网环境保护与设计创新、新能源直流外送技术创新、电力经济创新与发展、现代智慧配电网、电网数字化转型等热点焦点问题、前沿技术,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讨论。郭铭群表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要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在能源发展中的关键支撑作用,增强能源转型发展动力。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在指出,步入新时代,电力绿色低碳转型进入加速期。需要以电为中心、电力系统为平台,清洁化、电气化、数字化、标准化为方向,生产侧实施清洁替代,消费侧实施电能替代,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推进能源低碳转型。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枢纽平台,新型电力系统结构更加复杂,源、网、荷侧形态特征将发生显著改变。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重大的时代命题,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探索,在理论体系、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体制机制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提升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副司长吴冰指出,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供应系统,电力总装机、发电量和用电量均居世界第一,在全国电力负荷和用电量屡创新高的情况下,电力供需形势平稳有序、可控在控,有效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用电需求。新型电力系统是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要坚持系统思维,聚焦需要突破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需要探索的管理模式、政策机制,加快取得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实际成果。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基建部主任张宁在致辞中表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始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保供和转型,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在此过程中,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和政策支持,还需要各方在绿色能源开发利用、能源设施互联互通、低碳技术创新等方面高效协同,通过大力推进自主创新,集中突破能源电力领域核心和颠覆性技术,通过能源安全绿色转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能源产业链转型升级,为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孝信在主旨演讲中表示,为应对新挑战,要大力发展中短期及长期储能技术,并实现源端及受端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电力系统。同时要建立大规模能源电力输送系统,建设结构合理、安全可靠的配用电网络及进行能源电力市场建设,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健康运行。加拿大工程院院士ChiYungChung在主旨演讲中分享了先进预测技术及其在高风电渗透率电力系统的应用,介绍了应对解决高风电渗透率电力系统规划和运行挑战的先进预测技术及不确定性建模方法,以及相关技术在风电功率预测、线路动态载流量预测和高风电渗透率电力系统瞬时稳定性预测3个场景中的应用。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董朝武就“适应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发展、加快推动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主题,提出加强分布式光伏开发潜力预测、变革配电网规划理念、提升灵活性资源配置水平、探索交直流配电网组网技术、推广分布式光伏群控群调模式、加快电能质量治理、推动参与市场交易等7个方面的重点举措,推进技术领域向源网荷储全链条延伸,促进能源电力安全可靠供应与创新发展。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副所长孙颖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实现能源转型,既是破解我国能源资源环境约束的根本途径,也是塑造我国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要立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要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地做好节能工作,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加强碳排放双控基础能力建设。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为民指出,国网经研院聚焦解决交直流混联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难题,创新提出基于多源换相换流器SLCC的新型直流输电技术。该技术兼具常规直流输电大容量、低造价和柔性直流输电的高度灵活性等优点,在沙戈荒新能源基地送出、西南清洁能源基地送出和海上风电大规模并网消纳等弱交流系统+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场景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现阶段解决直流输电痛点问题且能快速落地应用的优选方案。华为电力数字化军团副总裁夏文波介绍,针对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给出了华为的全场景智慧落地解决方案——电力AI智能体,并从场景“千态”、行业“百模”等层面擘画了大模型赋能电力行业数字化向智能化升级的蓝图,指出在效能提升(从作业巡检效率提升向生产效能提升演进)、清洁低碳(应对“四新”变化,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知识沉淀(电力知识管理和知识计算)等方面AI大模型的价值和潜力。(记者王璐)转自:中国证券报经济参考网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48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