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显效 再生铝发展迈上新台阶
大力推进再生铝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铝工业低碳转型的重要路径之一。在近日召开的2023年再生铝产业绿色发展会议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常委、副会长王健透露,2022年,我国再生铝产量稳步增长,达到865万吨,同比增长8%,节约矿产资源开采432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1亿吨,在资源保障和节能减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上半年,再生铝产量465万吨,同比增长9.4%。“面对电解铝产能‘天花板’,铝工业增量依靠再生铝发展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王健说道。再生铝又称“二次铝”,是由废铝件和废铝料经过熔炼所得到的铝,它的碳排放只有原生铝的2%左右,是有色金属工业减碳的主力军。近年来,得益于其低碳环保、低成本等优势,再生铝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指出加快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完善废弃有色金属资源回收、分选和加工网络,提高再生有色金属产量;《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强调2025年再生铝达到1150万吨……“在诸多利好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再生铝产业规模、原料结构、技术进步、产业格局等方面都迈上了新台阶。”王健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再生铝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能已达1800万吨以上,广西、江苏、广东、河南、江西五省再生铝产能占总产能的61%;原料已形成以“国内为主、进口补充”的良好格局,国内原料占比达到80%以上。同时,工艺技术装备升级明显,先进再生铝企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低于100标煤/吨,新产品得到应用;产业链融合发展基本形成,原铝企业加快进入再生铝领域,加工企业增加再生铝原料比例,特别是下游制造企业,如汽车、家电、包装等企业更加注重利用再生铝材料。“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紧抓‘双碳’战略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实现国家对再生铝发展的新要求。”王健说道。随着技术创新力度的不断加强,再生铝材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在建筑领域,再生铝材可用于建筑幕墙、电力线路、交通工具、桥梁等建筑结构中,具有重量轻、强度高、易加工、寿命长等优点。在包装领域,再生铝材可用来制造饮料罐、食品罐等包装容器,具有防潮、耐腐蚀、保鲜等优点。在电子产品领域,再生铝材可用来生产电子产品外壳、散热器等部件,具有导电性好、耐腐蚀、便于加工等优点。而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以及汽车轻量化趋势的加深,再生铝材更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大显身手”,车身、发动机、轮毂等部件都出现了再生铝的身影。中汽数据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业务部研究员石晓磊认为,在“碳中和”的背景下,车型电动化程度及渗透率逐步增加,将助推轻量化铝制材料在车辆中的使用。叠加原铝的冶炼成本相对于钢铁和铜成本较高,再加上其矿产资源越来越匮乏,原铝制造成本进一步增加。同时,铝合金具有抗腐蚀性强,可以重复循环利用、具有很强的回收性,再生铝应运而生,成为当前汽车轻量化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材料。“要推动汽车行业在能用、会用、敢用、想用四方面开展工作,助力再生铝在零部件中规模化、规范化使用。”石晓磊说道。除了在上述几大领域进行持续拓展外,王健还希望可以扩大再生铝在3C电子、光伏材料、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海工装备、城市家居等高端领域的应用。伴随着再生铝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红利的持续释放,我国再生铝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再生铝已成为保障铝资源供给的重要途径。但是,产业发展过程中也仍存在诸多问题待解。王健表示,目前,再生铝产业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新建项目有待合理规划,近年来再生铝新建项目高速增长,仅2022年新项目就涉及产能850万吨,但大部分地方和企业缺乏有针对性的产业规划,产品同质化严重。二是相关政策需进一步配套,如现行的《铝行业规范条件》内容中并不包括加工配送企业,难以对再生铝产业进行有效的系统性管理和指引;《再生变形铝合金原料》和《再生纯铝原料》两项标准虽已实施,但还未发布相关公告允许进口。三是产业技术创新薄弱,自动化、智能化、保级利用、固废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再生铝产品相对单一。四是企业管理和经营水平有待加强,传统中小型再生铝企业精益管理滞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亟待加强。五是行业标准化水平不高,企业普遍对标准化认识不足,行业低碳研究与认证推进缓慢。对此,王健表示,一要规范发展,提高原料保障能力。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将继续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并争取税链完整和税赋合理政策,并积极争取逐步扩大再生金属原料的进口品种,进一步夯实资源保障能力。同时,《废铜铝加工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不久将正式发布,希望龙头企业带头建立一体化大型再生铝加工配送中心,加快废铝规范化交易和集中处理,促进行业规范发展。二要创新发展,扩大再生铝产品应用。三要高质量发展,推进企业对标一流。四要提高协会“三服务”能力。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副会长刘巍也建议,要通过政策借力、原料保障、扩大应用、对标一流、主动融入双循环格局等方式构建再生铝产业新发展格局。(记者马艳)转自:中国工业报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47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