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试验区建设10年:发挥制度创新“头雁”效应 构建经济发展“增长极”
本报记者韩昱自上海自贸试验区2013年9月份正式挂牌以来,今年恰逢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10周年。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上海市调研自贸试验区建设并主持召开座谈会时指出,建设10年来,自贸试验区发挥了制度创新的“头雁”效应,打造了开放发展的生动样板,推动了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0年来,先后获批的21个自贸试验区发挥了我国制度创新‘试验田’和经济发展‘增长极’的作用”,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肖本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贸试验区建设为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同时也为应对国内外各种经济冲击发挥了稳增长的“压舱石”作用。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当前,全国自贸试验区数量已达到21个,基本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海南自贸港也扬帆启航。从数据看,2022年,21家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2225.2亿元,占全国的18.1%,其中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863.4亿元,同比增长53.2%。同年,21家自贸试验区实现进出口总额7.5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占全国的17.8%。今年上半年,21家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达到1296.6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1.2%。整体看,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实现了占全国18.4%的外商投资。“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于晓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自贸试验区通过制度创新、开放度提升等方式,吸引了大量外资和高技术产业,推动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对外开放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数据表明自贸试验区为吸引外资、促进贸易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认为,各个自贸试验区注重培育和发展重点产业,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同时,自贸试验区通过引进高技术产业和外资,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了整体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这些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地区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提供指导和启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一大批改革开放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到全国,充分发挥了自贸试验区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今年3月份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介绍,自贸试验区已经向全国复制推广了278项制度创新成果,涉及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事中事后监管、国企改革等方面,促进了改革红利的持续释放。在今年6月份,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七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和特定区域推广第七批共24项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进一步释放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政策红利。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工程副主任袁帅对记者表示,自贸试验区建设向全国提供了可供复制的经验,这也充分发挥了自贸试验区的窗口、示范、引领作用。此外,自贸试验区通过重点发展特定产业,推动了产业升级和优化,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大力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在前述座谈会上,李强强调,“面向未来,自贸试验区依然肩负着重大使命,要在新起点上大力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要把‘提升’的着力点放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进制度型开放上”。而在6月2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若干措施》,聚焦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商务人员临时入境、数字贸易、营商环境、风险防控等6个方面,率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北京等5个具备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统筹开放和安全,构建与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在肖本华看来,对标国际经贸规则,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围绕贸易投资便利化和优化营商环境突破关键的制度瓶颈,也是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提质”和“增效”的重要发力点之一,同时,自贸试验区建设也需提升制度创新效能,注重通过制度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展望未来持续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发力方向,袁帅认为,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推进重大制度创新,不断完善和优化自贸试验区的制度环境,提高市场准入和投资便利化水平;另一方面,可以继续加强重点产业的发展,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重要平台的建设支持,打造更多具有辐射带动效应的平台项目等。于晓明认为,可以加大对高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外资和高端人才,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同时,还可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拓展贸易领域,提升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水平。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46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