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是高还是低?
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经济数据,主要指标延续了恢复性增长态势,供需两端结构性复苏特征显现。同时,物价、出口等部分指标增速放缓也引发关注。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较去年明显加快,这在世界经济整体处在波动下行的背景下殊为不易。从生产端看,服务业强劲反弹,工业稳步恢复。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比一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高于上年同期0.4个百分点,延续了增速逐季走高的态势。从需求端看,在外需波动承压的情况下,内需持续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8%,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较一季度加快2.4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2%。“新工业、新消费、新出口”等新因素,正为经济注入新鲜活力与动力。一方面,工业新引擎动力强劲。不仅工业持续转型带来良好实效,而且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效果持续显现。上半年,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产量分别增长54.5%、35.0%、34.1%。此外,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5%,高出全部投资增速8.7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内需新动力引领需求增长。新供给、新场景、新客群的“三新”消费成为推动消费复苏的新动力,带动国内重点消费中心城市的重点商圈人气和盈利双回升。更值得注意的是,“新三样”出口产品快速增长,给本就承压较大的出口贸易带来新增长点。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160%,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出口也进入“快车道”。走出疫情阴霾,全球经济都需要充分休养生息,才能重回正常状态,中国经济亦是如此。应该理性看到,当前我国经济仍处于疫后观察期和恢复期,过去三年,我们经济的每个组成要素所受的冲击影响不同,个体“身体素质”不同,恢复速度也不同。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容易形成总供给总需求以及生产内部、需求内部恢复态势的不均衡、不平衡,需要持续恢复,才能让不同机能重新磨合、趋于协调。这个“休养生息再出发”的过程,不会一片坦途,必然会面临诸多困难。外部环境不确定性风险依然较多。今年以来,全球经济仍处于周期性下行阶段,增长承压虽然阶段性地有所减轻,但前景仍不乐观。从去年开始充分凸显的全球高通胀问题虽然在产业链供应链逐步修复、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回调的影响下,正从高位回落,但其惯性依然较大,全球价格中枢很难短期内恢复疫前水平。与此同时,全球主要国家货币政策过快收紧的负面效应逐步显现,走高的利率给企业投资、居民消费贷款等都带来了新负担。同时,国际安全局势存在较大变数,地区局势出现黑天鹅事件风险的概率依然不小。在这种风高浪急的航行环境下,中国经济这艘大船也面临着内部的一些困难和矛盾。从经营主体看,虽然市场交易有所恢复,但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依然处于盈利低迷阶段,企业资产负债表尚未实现根本性修复,投资预期尚未实现根本性扭转,疫情对中小企业的冲击影响仍需进一步消化。从居民主体看,在场景修复带动消费人气热度回归、服务消费出现报复性恢复后,消费能力不足、未来预期不佳等内生增长动力问题再次成为制约消费持续复苏的关键因素,“疤痕效应”修复尚需时日。如果说,过去几十年间我们多是在下“顺风棋”,现在可能需要常常面对的是“逆风棋”。下好“逆风棋”,需要从容沉稳、不骄不躁,保持充分的信心和耐心,保持抗压的柔性与韧性。从中国经济本身的“体质素质”看,需求大市场优势、生产能力优势等都是发展的底气。14亿多人口、超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是充分发挥规模经济优势的重要实践地,能够为不同技术创新路线、商业创新模式提供足够发展空间。产业体系规模庞大、门类齐全、人才红利丰富以及中国制造的集群化、网络化、数字化优势都是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盘。随着一系列稳增长措施落地见效、市场信心逐步企稳恢复,中国经济增长将有支撑、有动力、有前景。抓住恢复市场信心这个关键,扭住全面深化改革这个抓手,纵使前途漫漫中有重重艰险,中国经济也必将稳住舵盘、坚定向前航行。(邹蕴涵)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45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