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产、增收、提效,科技赋能美好“新农景”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眼下,广袤农田里一片繁忙景象。盐碱地上的麦穗金黄饱满,新型农机让油菜籽“颗粒归仓”,改良后的黑土地里萌发新的希望……从土地到种子、从肥料到农机,一项项农业科技勾画出美好的“新农景”。5月底,齐鲁大地上,麦田逐渐变得金黄。在位于黄河入海口的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一片麦田格外显眼:麦秆粗壮,麦穗饱满,翻滚的麦浪中,显露翠绿挺拔的芦苇,麦田内的泥土表层处处可见白色盐碱斑。“以前盐碱地种小麦,亩产只有三四百公斤。今年浇水不多,降温也没冻上,预计亩产能突破五百公斤!”垦利区垦利街道二十一户村农户高卫国说。高卫国今年种植的小麦品种是济麦60,是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小麦遗传育种团队专门针对旱地、盐碱地培育的新品种。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曹新有说,济麦60不仅抗旱节水耐盐碱,还具备很好的抗寒性,没有被剧烈的天气变化“打垮”。粮食要丰产,良种是关键。北大荒集团黑龙江庆阳农场建立黑稻原种及良种生产基地,收录南北稻种86个,通过品种试验,将播种、插秧、合理密植等技术进行集成试验示范;在四川,绵阳市农科院培育的“绵麦902”,成为首个亩产突破700公斤的“绵阳造”小麦品种;在贵州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制种大户忙着移栽制种水稻父本和母本秧苗……编制2023年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重点推介10种农作物、241个优良品种;组织完成第三批6省(区、市)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验收;印发《农业植物新品种现场审查工作规范(试行)》……一系列举措为种业振兴保驾护航。目前,皖北小麦处于黄熟期,连续阴雨考验小麦的抗逆性。30日一大早,埇桥麦玉科技小院的专家组成员丁文金给当地士合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童士合打去电话,了解小麦倒伏程度和麦穗饱满度。在宿州市埇桥区,童士合的1000余亩麦田中,有约200亩承担了科技小院研究成果的示范推广任务——在砂姜黑土区施用含腐殖酸和锌硫的复合肥料对小麦稳产增产的功效。埇桥区地处黄淮海平原,区域内砂姜黑土影响作物产量。丁文金说,依托安徽农业大学成立的埇桥麦玉科技小院过去三年一直在开展试验,通过测定和分析6种复合肥料在作物不同生长期土壤养分变化和作物生长发育数据来形成科学结论,让科技赋能粮食增产。童士合说,这两天小麦即将收割,应用了这项技术的小麦颗粒饱满、长势良好。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耕地质量至关重要。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的一处玉米地里,一条条弧形的垄很是显眼,绿色秧苗正在茁壮成长。半个多月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联合十余家科研单位,完成了黑土地航空飞行综合观测实验。科研人员对黑土地开展了全方位、多波段、多频次的定量监测。研究所研究员刘焕军说,通过监测了解不同地块的耕地哪里变瘦了、变薄了、变硬了,以便结合农机、农艺手段“对症施策”。“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我们采用等高环播技术在坡耕地上种植玉米。”友谊分公司农业生产部部长唐曹甲子说,经过验证,与直垄耕作方式比,这种技术可以减少水土流失30%,减少肥料投入15%,提高作物产量5%以上。“三夏”时节,湖北省荆州市弥市镇邱市村瑜悦种植合作社的农田里,颗粒饱满的油菜籽挂满秆头,2台收割机往来穿梭。“今年我们首次采用两段式收割,油菜籽损失少,而且成熟度一致、品质好,预计每亩田可增收100元。”合作社负责人张祖栋说。他新购了2台两段式收割机,在收割机上加装了油菜割台,收割时碰落的油菜籽大部分落到了割台内,“能收的粮,一粒都不能落!”减损就是增产。荆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研究员付明介绍,当地大力推广油菜两段机械收获技术,将机收损失率降低10至15个百分点,全市可增产油菜籽100万至150万斤。农业生产正由“汗水农业”朝“智慧农业”加速转变,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为粮食生产注入新动力。在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峪山镇蒋岗村的农田里,一台加挂了“大豆+玉米”一体化精量播种机的无人驾驶拖拉机正按照设定的路线匀速前行。所过之处,4行大豆、2行玉米同时精准播下。“通过机械一次性把大豆、玉米播种到地里,在保证玉米不减产的情况下增收一季大豆,等于一亩地多收500多块钱。”祥瑞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肖其亮说,智慧农机的普及,为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拓展了空间,“我今年准备用1100亩地来尝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022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推进机械化由耕种收向产前产后延伸,由平原地区向丘陵山区进军,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机械化水平。(记者高敬、严赋憬、侯文坤、叶婧、孙晓宇、水金辰)转自:新华社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38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