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印发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日前正式印发《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方案称,根据相关要求,与本领域发展定位、学校学科布局和师资结构相适应的具体培养方向,可参考设置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相关方向、人工智能共性技术相关研究方向、人工智能支撑技术研究方向、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相关研究方向和人工智能与智能社会治理相关研究方向等五大培养方向。记者发现,在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相关研究方向上,包括但不限于智能制造、机器人、无人驾驶、智能网联汽车、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机器翻译和科学计算等。方案要求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对各个学科或领域的赋能作用,形成特色培养方向。方案还指出,未来的培养目标是适应新科技与产业革命发展趋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智能化发展转型的需求,面向原始创新、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的实际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在人工智能领域相关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从事基础前沿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和开展交叉创新应用的能力,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效,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相继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通过其他创新机制,将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建设列为重要建设任务,培养了一定数量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但是,高校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高层次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跨学科创新平台不足,学科建设缺乏深度交叉融合,基础理论、原创算法、高端芯片等方面突破较少,复合型人才培养导向性不强,高校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等方面。针对上述问题,早在2020年3月份,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扩大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研究生培养规模,将人工智能纳入“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支持范围。该意见强调,要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处理与挖掘、智能芯片与系统、数据分析与大数据系统、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相关方向建设。鼓励高校统筹各类资金,支持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建设,逐渐形成学科优势特色,推动人工智能向更多学科渗透融合。在学科设置机制上,要健全以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有条件的高校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以自主试点、先行先试方式,自主设置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另外,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通知称,根据相关规定,教育部成立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专委会在广泛调研论证基础上,研究制订了《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试行)》。通知还要求开展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有关“双一流”建设高校结合本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特色,参照制订和进一步完善相关研究生培养方案。(记者钟源)转自:经济参考网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37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