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盖全国 优质医疗资源扩容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下发《有序扩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到2022年底,基本完成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国范围内的规划布局,力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覆盖全国所有省份。对此,业内人士表示,我国人口众多,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现象突出,薄弱地区患者只能选择跨地、跨省就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将有效提升区域医疗条件,专科将更加细分专业,更好满足患者看病需求。《方案》指出,有序扩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实现大病不出省。围绕重点疾病和薄弱地区,加强统筹规划,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加快形成区域医疗服务“高地”,最大限度减少异地就医。《方案》表示,到2022年底,基本完成全国范围内的规划布局,力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覆盖全国所有省份。到“十四五”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在优质医疗资源短缺地区建成一批高水平的临床诊疗中心、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水准的科研创新与转化平台,培育一批品牌优势明显、跨区域提供高水平服务的医疗集团,打造一批以高水平医院为依托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协作平台,形成一批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核心的专科联盟。“积极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从试点逐步转向面上推进。”《方案》明确,在第一批试点省份、输出医院基础上,继续按重点病种选医院、按需求选地区,坚持院地合作、省部共建,有序扩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覆盖省份,扩大重点病种覆盖范围。到“十四五”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任务基本完成,优质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地区的重点病种治疗水平与全国先进水平的差距显著缩小,全国范围内重点病种跨省、跨区域就医大幅减少。对于新增范围,《方案》明确,新增地区大多是大省和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省份。包括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西、广西、海南、重庆、贵州、西藏、甘肃、青海、宁夏12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病种方面,重点建设肿瘤、神经、心血管、儿科、呼吸、创伤、妇产、骨科、传染病、口腔、眼科、精神卫生等死亡率高、疾病负担重、转外就医集中、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病种,建设专业类别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方案》指出,对于重大疾病诊治的实际需求,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具有多个专业类别、有较强综合性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立健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补偿机制。建立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与医保经办机构的谈判协商机制,合理确定、动态调整医保基金总额预算指标和按病种付费等付费标准。“我国医疗服务主要存在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有业内人士表示,医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有待提高;资源布局结构不合理;服务体系碎片化问题较突出。因此,需要有更多资源从北上广等地下沉到其他地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简单来说,就是从北京、上海、广州等顶级优质医疗资源比较富集的地区,选择若干国家级的高水平医院作为输出医院,到优质医疗资源匮乏、人口众多、基础比较薄弱的省份建设分院或者分中心等分支机构。”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副司长孙志诚说。孙志诚介绍,从第一批区域医疗中心来看,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就医流向有初步改善。他举例,区域医疗中心之一的北京儿童医院郑州医院落地后,2020年河南省前往北京儿童医院就诊量下降63.1%,住院量下降51.3%。华科大同济医院山西医院投入运营后,2020年医院患者外转率同比下降了79.3%,患者外转科室从原来的12个下降到6个。跨省就医的减少,正证明了区域医疗中心的意义所在。《方案》强调,将支持优质医疗资源品牌输出,最大限度发挥医疗资源富集城市相关品牌医院的带动作用,定向放大优质医疗资源,在相对较短时间内盘活地方存量医疗资源。打造形成全国性高水平医疗集团,使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体系在全国长期稳定扎根。4月13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正式签约。医院将从异地就医较多的肿瘤、胸外、妇科、血液等专业入手,逐步实现专业全覆盖。根据协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将在石家庄成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石家庄医院”,力争通过3年至5年努力,建成立足石家庄市,辐射华北区域,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满足区域内患者就医需求。此外,保定市儿童医院已由北京儿童医院正式托管,增挂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院牌,同时建设国家儿童医疗中心,预计未来儿童专业跨省跨区就医人数减少40%以上。目前,该院门诊量已接近2700人次,较以前增长近3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也在2018年全面接管张家口崇礼区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崇礼院区副院长赵奇侠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运动创伤)项目试点,已有不少附近或外地患者慕名而来,崇礼院区拥有先进的配套和设施,重点设置急诊急救中心、复合CT手术室、复合DSA手术室、康复中心、重症监护中心等,配套可降落直8型直升机等救援设备,患者不用再到北京就能获得高质量的诊治。河北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并不是个例,更多医疗中心正在路上。据悉,重庆两江新区将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合作,共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重庆医院,医院规划床位3000张,并申报并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5月9日,山西太原相关部门负责人也来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首次正式接触。除此之外,海南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印发《海南省深入推广福建省三明市深化医改经验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以博鳌乐城为核心,依托海口、三亚南北两极,以外转率和病死率高的疾病为重点,围绕肿瘤、神经、心脏、儿童、中医、口腔等专科,积极引入国内高水平医院,持续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云南省印发的《云南省“十四五”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显示,加快推进中日友好医院云南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云南医院建设,争取早日建成投入使用,加强衔接汇报,力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云南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云南医院纳入国家试点。资料显示,2019年12月28日,中日友好医院与云南省政府就合作共建呼吸区域医疗中心在昆明举行了签约仪式,根据协议,双方结合各自优势,按照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依托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在呼吸系统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科研、人才培养及管理等方面开展合作,以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呼吸系统疾病诊疗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将进一步提升我国优质医疗资源覆盖范围。但还需注意的是,下一步医疗中心的布局还要避免盲目争夺资源、无序扩张。”一位业内人士说。事实上,此次《方案》就明确,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努力做到“三不”,即医院不出资、政府不新增债务风险、病人不增加负担。关于资金来源,建设资金以地方筹集为主,中央预算内投资给予补助。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透露,对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将分阶段给予资金支持,累计不超过5亿元。(记者梁倩)转自:经济参考报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37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