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标准助推质量提升 增强中国钛产业国际“话语权”
近日,宝钛集团牵头制订的首个钛领域国际标准颁布实施,这是我国钛领域标准国际化工作的历史性突破,也是我国钛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迈出的关键一步。中国钛产业终于有了自己的国际“话语权”。为了实现这一跨越,我国钛工业在发展中经历了太多的艰辛。1958年,抚顺铝厂生产出第一炉海绵钛,实现了海绵钛工业生产的突破。1980年前后,我国海绵钛产量达到2800吨。然而,由于生产成本较高,限制了钛的推广与应用,钛加工材的产量仅为200吨左右,产品应用领域较少,致使我国钛工业发展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国务院于1982年7月成立了跨部委的全国钛应用推广领导小组,专门协调钛工业的发展,自此,我国钛工业得到较快发展,钛材开始应用于航空和化工等领域。为促进国内钛及钛合金科研、生产技术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第一批国家标准正式颁布实施。随着数十年的发展,我国钛及钛合金的标准体系通过引用、参照、对标国际逐步完善,形成了近百个较为完善的国家标准。在国家标准的带动下,形成了以宝钛集团、西部超导、湖南湘投、西部材料、宝武集团等国有企业为代表的骨干企业,他们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无论是产能、产量、净利润等方面均取得良好成绩。近年来,我国钛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钛生产与消费国,在全球钛材生产和消费占比约50%。但在标准体系方面却与中国钛产业大国的地位不相适应,钛产业大多是引用和借鉴国际标准体系,在国际标准体系中缺少“中国声音”,制约我国钛产业国际化发展。只有完善标准体系,促进产品标准、服务标准、技术工艺标准升级,才能打通技术壁垒,把“中国制造”通过标准化呈现,使产品牌号与质量标准与国外企业产品保持一致,甚至领先一步,才能推动中国钛产业迈向高端,提高我国钛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跻身国际舞台。此次中国牵头、宝钛主导制订的ISO23515钛领域国际标准,首次在国际范围内统一了钛牌号命名规则及牌号化学组分范围要求,并将我国钛牌号命名方式和相关要求有机融入国际标准体系。该标准的实施将会改变我国企业在生产中模仿国际钛合金牌号的现状,使企业充分掌握钛合金加工工艺,从根本上提升钛产业生产水平,促使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甚至超越国际标准,真正发挥和强化我国钛产业市场优势,增强我国钛产业的国际“话语权”。新的起点,新的征程。我国牵头制订的首个钛领域国际标准颁布实施,只是我国钛产业迈出国门的第一步。由宝钛集团牵头制订的《钛及钛合金板、薄板和带材》、《钛及钛合金棒、杆和坯料》和《焊管用钛及钛合金带材》等3项钛材料ISO国际标准,目前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发布实施。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将有更多像宝钛集团这样的中国企业参与到国际标准的起草与制订中。转自:中国有色金属报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36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