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国:河南这场大会给出产业项目“五化”方法论
“坚持把产业项目作为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4月6日,清明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河南举行第四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在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下,河南一个季度一期“三个一批”活动的频率不变、节奏不乱,进一步彰显了河南举全省之力,把抓好项目建设,特别是产业项目建设,作为抓好发展第一要务的决心和导向。全省上下盯着项目看、围着项目转、扭住项目干的氛围越来越浓厚,成效也越来越明显。本次大会上,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围绕产业项目,给出“五化”方法论: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推动产业链条一体化、推动产业发展集群化、推动产业体系现代化、推动产业集群生态化......回溯来看,2021年7月,河南首期“三个一批”推进会发出“最强项目动员令”,提出“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主抓手”。如今,随着四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先后举行,“最强项目动员令”也变得愈发具体、有针对性。从强调“项目建设”,递进到强调“产业项目”,发展重点越来越聚焦,发展抓手越来越清晰,发展方向和方法越来越有效。为何此时给出产业项目方法论?“五化”方法论又有哪些新要求、新部署、新亮点?第四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有着极为特殊的重要性。从时间节点来看,第四期活动,是对河南虎年首季开局成绩,特别是项目建设开局成绩的集中检阅,同时也是在全省“开门红”基础上,为力争实现第二季度目标任务“双过半”,为经济发展“全年红”奠定坚实基础。本次会议用“经济运行呈现良好态势”来总结河南一季度发展成绩,可以说,河南虎年稳健开局,实现了“开门红”。与此同时,二季度是项目建设的黄金期,也是抓好项目建设,特别是产业项目最关键的时期,想要以项目建设的主动轮,带动经济运行的所有轮子一起转,形成强大的新动能,就必须用好二季度这个黄金期。从发展节点来看,在当下疫情防控关键期、加快项目建设黄金期,重大项目,特别是产业项目,愈发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经济发展离开项目就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服务项目建设就是服务全省大局”“如果没有强大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先进产业的支撑,没有四梁八柱,河南这座经济大厦就立不起来,在全国经济版图中就没有地位”……2021年7月,首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给出了这样的判断。而今年以来,外部环境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变化,特别是全球疫情、大国博弈、“三重压力”带来的不确定性下,产业项目作为发展“生命线”的关键作用,体现得愈发明显。可以说,一个重大项目就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批项目就能构成新的增长极,而只有持续不断的高质量产业项目,才能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形成发展新优势。从“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实施成效来看,一方面,项目建设最强“动员令”以来,全省上下迅速行动,掀起了项目建设的新高潮。短短9个月时间内,三期“三个一批”活动为我省引入重大项目1656个,签约项目总投资额超1.49万亿元。除了数量的质变,“三个一批”活动还推动河南发展结构和方式的转变。以第四期活动为例,“签约一批”项目中先进制造业项目占总数的74.3%,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总数的60.4%;“开工一批”项目中先进制造业项目占总数的47.6%,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总数的27.3%,项目的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愈发突出,项目扩量、提速、增效也越发明显。另一方面,“三个一批”活动实施以来,逐步涌现出一批率先破题的成功经验,也到了在总结活动实施的成效、经验、短板、问题基础上,进一步围绕新发展阶段的各项决策部署,全面深化、升级的新节点。这里,河南濮阳、漯河两个地市在深入践行“项目为王”理念,以“三个一批”为抓手,高质高效推动项目引进、落地和建设,加快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方面,为全省探索出了成功的模式和样本。濮阳方面,主要集中在招商机制创新和督导体系建设方面。招商机制上,濮阳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地设立4个“双招双引”基地,组建了12支青年干部招商突击队,开展驻地招商。前线招商战斗部与后方落地保障部无缝隙衔接,对签约项目实施“保姆式”跟踪帮办,有力促进了项目开工建设、履约落地。督导体系建设方面,在全市实施工业项目“百日攻坚”行动、组建工作专班,四大班子齐上阵,市级领导分包推进、每季度组织一次重点项目观摩点评活动、坚持线上即时调度和线下现场调度、日常调度和重点督办相结合,创新实行正反双向调度,以及在能力作风建设中,开展经济运行大比武,每周晾晒项目建设进度等。而这些创新也体现在了发展成果上,今年1-2月份,濮阳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居全省第2位;工业用电量增长19.8%,居全省第3位;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增长14%,居全省第3位;工业投资增长65.9%,居全省第2位;货物进出口增长88.2%,居全省第2位。濮阳产业集聚效应愈发凸显,产业质量结构不断优化,呈现出了极佳的发展态势。漯河方面,主要集中在机制创新和要素保障方面。机制方面,漯河将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作为市委市政府周交办月讲评固定议题,出台《漯河市推动“三个一批”重大项目建设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成立“三个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形成高效能闭环管理机制。要素保障方面,在土地、金融等关键发展要素方面,漯河做足了一整套保障体系,包括探索建立新型产业供地、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等机制,开展“拿地快、审批快、建设快、投产快”四快行动,通过建立“三个一批”重大项目白名单机制和主办银行机制加强项目融资,开发“政策计算器”,搭建全省首个企业政策计算器云服务平台,对重点产业项目提供用地、融资、政策全方位支持等。其结果是,全省前两期“三个一批”项目情况通报,漯河市“签约一批”项目开工率、“开工一批”项目投产率、“投产一批”项目达效率均居全省前列。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721亿元,增长9.1%、建市以来首次居全省第一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4%、居全省第一位,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9.8%、居全省第二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4%、居全省第一位;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5.9%、居全省第二位;税收收入增长11.6%、居全省第三位;税占比73.8%、居全省第二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位次连续前移、居全省第九位。多项关键发展数据位列全省第一方阵,这些过硬的成绩,充分展现了漯河当下的面貌。本次产业项目“五化”方法论,有哪些新部署、新要求、新亮点?第一,突出了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的重要导向。本期活动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河南省委省政府再次明确航空港实验区在全省重要载体、重要平台定位后,郑州航空港实验区首次以省直管单位身份参加全省活动,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加强航空港实验区建设的信心和决心。而这种变动的背后,是河南去年以来,持续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的最新体现。而这种优化包括很多层面,如全省开发区体系的重构和提升、高规格设立豫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把郑州航空港与郑州主城区“双核”引领的新提法等,均体现了河南整体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的思路。第二,强调存量增量结合、大小结合的导向。本次“五化”方法论,整体呈现出了存量增量结合、大小结合的导向。既做强存量,围绕现有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配套水平,又做大增量,招引头部企业、领军企业,带动形成块状经济,做到引育结合;既围绕大产业大项目打造产业集群,也聚焦新技术、新业态培育产业链条,做到大小结合。特别是在推动产业链条一体化方面,“发挥头部企业的资源整合和引领带动作用,推动更多本土优质产品进入供应链”,更是对以漯河为代表和样本的发展经验的总结、推广。漯河通过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通过“产、城、链、园、人、文”一体推进,聚焦“1+8+N”现代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漯河作为全省万亿级食品产业重要支撑的比较优势,着力构建从“田间地头”到“厨房餐桌”的全产业链生态,推动食品产业向规模化、数字化、高端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第三,强调省市县联动,以及打造产业生态圈。本期活动强调,要强化省市县联动,研究制定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支持各地加快打造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培育一批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集群。这点要求,也与河南对县域发展体系整体重构相吻合。从河南区域发展新格局的角度,重新审视县域经济的发展,重新审视省、市、县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与中心城市互动关系中,做强县域,打造好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成为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而濮阳在做好差异化和区域统筹结合方面,同样是全省样本。一方面,濮阳各县区均有着明晰的主导产业,濮阳县重点围绕装备制造、非金属新材料、食品制造产业,南乐县重点围绕生物基、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产业,清丰县重点围绕家具制造、食品加工、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台前县重点围绕羽绒及服饰、化工产业,范县重点围绕化工、纺织服装、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等。另一方面,差异化的主导产业之外,濮阳又着重强调从市域层面加强产业统筹布局,推动完善产业生态构建。特别是在创新生态的构建方面,濮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正在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发展模式。(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老杨会客厅创始人杨建国)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36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