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特别策划:关注数字弱势群体如何让数字世界更“适”老
编者按:5月17日是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今年的主题是“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增强最不发达国家的能力”,我们特别关注数字弱势群体,探讨如何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增强弱势群体的能力。数字弱势群体是以老年人为主的在新媒体使用方面相对弱势的人群。也有观点将数字弱势群体定义为受到经济、文化或技能等方面的影响,从而主动或被动远离数字化生活的人群。近年来,我国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发展,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手机、电脑、移动支付等相关数字产品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也必须正视信息通信技术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副产品”,以及因为快速发展而被忽视的广大弱势群体。我国有超10亿的网民,近几年,受多种因素影响,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用网。与此同时,他们上网的质量却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一方面,全社会在加速数字化,移动支付、网络购物、预约订票等已经成为日常,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另一方面,众多老年人却被排斥在这些“便利”之外,“学不会、没人教、怕被骗”成为他们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在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到来之际,我们采访了多位关注互联网适老化领域的专家,他们认为,我国存在广阔的数字养老市场,应该从社会层面重视老年人的用网质量问题,同时还要加强青年人对老年人的数字反哺,给他们更多情感上的照护。76岁的刘大爷正坐在小区广场的长椅上刷着手机里的短视频。他告诉记者,现在最常用的软件是微信和抖音,每天用手机的时间很长,通过微信和子女聊天,也会参与小区微信群里相关话题的讨论。他说周围很多朋友都会使用手机上网,但对于网络购物、买票等“高级”功能,刘大爷表示自己依然不会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2.6亿。据中国人口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翟振武估计,到2024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20%,而到2035年,这一比例将接近30%,老龄社会将是中国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常态。根据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底,我国网民规模为10.67亿。其中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提升至30.8%,相比三年前几乎翻了一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智能手机等设备的进一步普及,加上过去三年数字化应用的大规模推广,使用互联网的中老年人占比也在快速增加。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周裕琼长期关注老年人的用网问题,她告诉记者,疫情加速了老年人用网需求的增加,但老年群体内部的上网质量还存在巨大的差异。她举例表示,老年女性的上网积极性要明显高于老年男性,但更多老年人对于智能手机里的其他功能,比如购物、打车等就不太愿意尝试。“现在我连信息都不收,电话号码不熟的来电一概不接,因为老年人容易受骗啊。这个(微信)我不知道,但肯定也有很多诈骗,我不想学。”在周裕琼的走访中,老人这样告诉她。她认为,需求不强、精力有限,再加上对科技的过度恐惧,导致老人的数字技能难以实现质的飞跃。“当代中国老人的成长与生活经历,使他们习惯于简单机械的、命令式的灌输,数字思维恰恰与之背道而驰。因此,围绕网络出现的代际鸿沟,更多地表现为数字思维与传统思维的碰撞、数字生活方式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挑战。”周裕琼表示。老年人的用网环境正在迎来巨大改善。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聚焦涉及老年人的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明确提出“坚持解决突出问题与形成长效机制相结合”等重要基本原则。此前,工信部开展“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重点工作包括互联网网站与移动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等,明确提出“互联网适老化”议题,要求积极融合运用新技术,切实促进产品丰富多样和服务方便可及,提升互联网应用无障碍化普及率。“目前已经完成1142个网站的信息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范围涵盖主要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金融服务、新闻媒体等主流网站。”中国互联网协会无障碍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黄畅告诉记者,他们会对相关网站的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情况进行评测,合格的网站会被授予信息无障碍标识。黄畅是“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他告诉记者,当前工作的重点是推进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交通出行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工作。在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服务认证平台网站上,记者注意到,在公共查询一栏,所有通过适老化评测网站的机构名称、网络域名和标识情况都有详细介绍。在标识情况一栏,分别展示自我评价、机构评价和用户评价得分。然而,黄畅也坦言,很多网站改造成本高、体验效果一般是目前遇到的主要问题。他举例表示,一些网站经营者为了完成改造任务,推出一个简化版本,在原有网站基础上把部分功能提取出来,另设置一个界面,将其命名为“关怀版”或“老年版”,供老年人使用。黄畅认为,这一想法的初衷是好的,但并不一定适合老年人,而且这一设置也违背了信息公平的原则。“老年人不是不想了解外面的世界,设置一个‘特供’版本的网站,反倒让老年人更加与互联网世界隔绝。”黄畅告诉记者。此外,还有许多老年人并不知道适老化版本的存在。周裕琼曾在社区开设新媒体工作坊,专门帮助老年人使用手机上网。她告诉记者,现在很多手机APP已经开发出老年模式,一些主流网站还开设了老年人专线,但老年人却不知道这些功能的存在,如何让老年人知道这些信息也非常重要。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智慧养老研究所所长左美云教授在长期调研中也发现,很多地方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或产品还主要是用来看的、用来展示的,这时更多地体现为光鲜的智慧技术之“毛”,还未真正与养老模式的“皮”做到很好地对接和融合。当前我国人口保持健康的平均预期寿命约为68岁。据左美云团队的测算,从2028年起,第一批“60后”开始进入带病生存、“与病为友”的阶段。而这一代老年人很大部分拥有智能手机,对互联网等智慧技术有不同程度的接触,健康信息素养和智慧技术操作能力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他们对于智慧养老的需求会显著增加,智慧养老的市场规模会显著扩大,智慧养老的运营模式也会日渐成熟。”左美云对未来我国养老市场保持乐观态度。在黄畅的工作中,他也呼吁不能仅把适老化改造当成一种辅助技术,而应该将其发展成一种智能应用技术。许多从业者都没有完全认识到数字技术适老化改造中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他告诉记者,适老化改造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也不是某个单位或部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重视这项工作。老年人现在已经有半只脚踏进数字世界的大门,怎么帮助他们把另一只脚也踏进来,这是周裕琼和她的团队长期研究的问题。绝大多数老年人拥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生活智慧,却往往被忽视。而我们帮助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时总是缺乏耐心,经常是一句“你又不懂”或者“那些功能不要碰”就结束了。此前,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指出,在遇到数字困难时,超过一半的中老年人首选的求助对象是自己的子女,年轻一代应该成为帮助家庭中中老年人解决数字问题的主力人群。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父母对儿女的哺育并非单向的,儿女总是积极主动地反馈与成长。然而在数字反哺过程中,儿女对父母的反哺却更多地表现为单向而重复,这既有可能令年轻一代厌烦,同时也无助于提升老人的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周裕琼认为,我们现在对老年人的帮助仍停留在器物层面。“比如我们总是把自己用旧的智能手机给家里的老人使用,却没有告诉他们有哪些功能、该怎么使用。”她现在在做的一项工作是推动青年学生参与助老行动。现在很多地方的大、中学生都有义工工时要求,而这一群体基本都是“数字原住民”。把需要帮助的老年人和想做义工的青少年连接起来,让年轻人对老年人进行数字赋能。周裕琼向记者表示,她们正在开发一款APP,想要同时解决老人不会用手机、学生无处做义工这一老一小两代人的痛点。“有时也会遇到老人‘故意’不学新技能,或许只是为了找到更多借口和儿女互动。”周裕琼告诉记者。(记者方正梁)转自:人民邮电报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34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