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万物“贴标签” 工业互联网“神经系统”日益发达
通过打通企业的生产、管理、销售和服务全流程,工业互联网为食品企业解决信息采集自动化程度低、完整度低、销售终端动态数据缺失等痛点问题;通过数据、信息和资源的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共享,工业互联网助白酒企业实现原料信息自动关联率由30%提升到100%,信息查询的准确度由60%提升至100%……近年来,工业互联网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上的作用持续彰显,工业互联网作为新型工业化战略性基础设施,已成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底座。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布的数据,工业互联网已覆盖45个国民经济大类166个中类,覆盖工业大类的85%以上;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2万亿元,较上年增长了15.5%;形成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的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重点平台连接设备超过8100万台(套)。万物互联是这一切实现的前提,而万物互联的基础是“万物标识”即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是工业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互联网的“神经系统”,在促进工业互联网跨系统、跨环节、跨地域互联互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打造自主可控的标识解析体系。“近年来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积极进展。”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一级巡视员王鹏表示。当前,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已全面融入工业企业研发、采购、生产、仓储、物流、销售环节,在企业内外部产生价值,帮助工业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提升管理效率、促进模式创新,赋能工业企业由数字化向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根据2023年中国工业互联网标识大会上发布的数据,目前,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5﹢2”国家顶级节点体系已全面建成,全国已上线二级节点284个,实现了全国31个省、区、市全覆盖,累计标识注册量超过2600亿。“标识是整个数据的入口,通过我们标识的数据,能够建立整个编码和标识系统,实现企业全产品周期、上下游产品链和服务链之间的数据流通,能够给工业数据的流通创造价值。”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敖立表示。当前,标识应用已覆盖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钢铁等40个行业,共形成9大模式、20余个典型应用场景,应用体系初步形成。主动标识载体应用成效初显,主动标识载体已部署2125万枚,用于入户热计量表数据采集、入户燃气表数据采集、工业传感器数据采集等。“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系统能够实现上下游的机器与机器之间以及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数据交互。”敖立表示,如在采购环节,对供应商订单、合同、需求等进行标识,在仓储物流环节,对库区、人员、单价、货价等进行标识,通过打通上下游的数据,提高货物周转的效率。记者从大会上获悉,当前,标识服务企业已经超过25万家,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20%,累计注册量突破了2600亿,是去年同期的2倍,主动标识载体已经部署超过2000万枚,在产品追溯、质量管控、协同生产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已逐步从经济建设向绿色低碳、安全生产等领域拓展,在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数据互通、信息共享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下一步,我们要打造人机合作管理决策的智能化系统,把底层的装备和生产过程变成智能自主系统,实现制造流程的全局优化以及个性定制的高效化。”中国工程院院士柴天佑在会上表示,我们现在好多是靠人的观测,以后要变成以大数据驱动的、实时的监测和借助AI系统的工况识别。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正步入规模发展的关键阶段,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赵志国在日前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积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与工业互联网紧密协同。抓重点行业,编制工业互联网与电子信息、工程机械等重点行业融合应用指南,推进标识“贯通”行动,促进工业互联网在重点产业链的普及应用。在政策的引领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要继续打造完善的工业互联网“神经系统”。加强标识解析体系与企业信息系统、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APP等软硬件的适配,打造工业互联网标识应用的示范标杆,促进标识应用向更多垂直领域加速延伸。(记者苏德悦)转自:人民邮电报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34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