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发布
今年4月24日是第八个中国航天日。当天,以“格物致知·叩问苍穹”为主题的2023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活动启动仪式上公布了中国向俄罗斯、法国赠送月球样品消息。今年4月,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期间,中国向法国赠送了1.5克科学用月球样品。2022年2月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时,中国赠送俄罗斯1.5克科学用月球样品。2023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俄期间,俄罗斯回赠中国1.5克科学用月球样品。其中,中国赠送法国和俄罗斯的月球样品来源于2020年12月中国嫦娥五号任务从月球正面风暴洋东北部天船基地获取的钻取样品和表取样品。俄罗斯回赠中国的月球样品来源于1970年前苏联月球-16号任务钻取的样品。活动启动仪式上,国家航天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本次发布的影像图为彩色,包括按照制图标准分别制作的火星东西半球正射投影图、鲁宾逊投影图和墨卡托投影加方位投影图,空间分辨率为76米,将为开展火星探测工程和火星科学研究提供质量更好的基础底图。天问一号任务获取的包括影像图在内的一批科学探测数据,将为人类深入认知火星作出中国贡献。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天问一号任务环绕器中分辨率相机,于2021年11月至2022年7月历时8个月,实施了284轨次遥感成像,对火星表面实现了全球覆盖。地面应用系统对获取的14757幅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后得到火星全球彩色影像图。国家航天局还披露,科学研究团队通过火星高分影像,识别了着陆点附近大量的地理实体,国际天文联合会根据相关规则,将其中的22个地理实体,以中国人口数小于10万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加以命名。据悉,这些用来命名火星地理实体的中国名村名镇包括西柏坡、齐都、漠河、鲁克沁等。活动启动仪式上披露,计划搭载鹊桥二号中继星任务发射的两颗鹊桥通导技术试验卫星分别正式命名为“天都一号”“天都二号”。天都一号、天都二号卫星由深空探测实验室牵头研制,重量分别为61千克和15千克,拟于2024年与鹊桥二号中继星任务发射,择机分离后,采用星地激光测距、星间微波测距方式开展环月轨道高精度定轨等技术验证,为未来鹊桥通导遥星座系统论证实施提供设计参考。深空探测实验室总体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陈晓受访介绍称,鹊桥中继星是建立地球与月球探测器之间的桥梁。面向我国未来探月工程及全球月球探测发展趋势,对月球的通信、导航、遥感服务提出了迫切的需求。近期我国启动了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的建设论证。因此,深空探测实验室利用鹊桥二号任务的发射余量,提出了天都一号、天都二号的试验任务。所谓鹊桥通导遥系统,他比喻称,这类似于月球版的北斗导航系统,通过发射运行于月球附近的人造卫星星座为月面及环月用户提供中继通信、导航及遥感服务。此外,天都一号、天都二号卫星命名源自安徽黄山主峰“天都峰”,寓意我国深空探测事业不断向更高更远的深空迈进。在大会主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发展部部长王巍受中国宇航学会委托,线上发布了2023年宇航领域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2023年宇航领域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包括:极低轨道多源动力学耦合效应和演化机理,长期地外生存中的药物干预机理,地外天体表面电站用超小型反应堆能源技术,轨道工厂构建及运行技术,空间站脑网络长期在轨实时监测及调控技术,重复使用运载器动力系统健康监测及寿命评估技术,2500摄氏度以上超高温环境下的热承载材料技术,计算光学高维遥感突破航天光学遥感探测极限,基于核动力的载人火星快速往返技术,基于深度学习的航天器在轨飞行遥测数据挖掘分析技术。据悉,这是继2020年、2021年、2022年发布宇航领域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以来的第四次发布活动。王巍表示,此前所发布的项目对宇航领域的学术方向和研判趋势均产生了较大影响,对于前瞻谋划并布局航天前沿科技领域和方向、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推进航天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本报记者李岩)转自:北京青年报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33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