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阅读规律成就青少年精彩未来
前不久,教育部等八部门共同发布《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下称《方案》),鼓励学校开设阅读课,重视整本书阅读、沉浸式阅读;义务教育学校要将读书行动纳入“双减”工作,对学生不设硬性指标,不以考试、“打卡接龙”等方式检验读书数量和效果。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阅读是文明传承的基本方式,也是文明创新的基本条件,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读书之事都意义深远。而引导青少年爱读书,不能仅靠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还要燃起青少年内在的阅读欲望;不仅要突破写若干字读后感等传统的阅读考量方式,还要善用互联网资源培养阅读习惯,如开展短视频荐书等活动;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注重阅读教学与青少年的兴趣、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相结合,还要尊重阅读规律,随孩子年龄增长逐渐从以虚构类作品为主向以非虚构类作品为主过渡,让优秀作品从奠定精神底色升级到完善知识结构,补齐能力短板,涵养家国情怀。从这个角度看,《方案》的颁布可谓恰逢其时,紧扣青少年成长规律和阅读规律。正如《方案》所指出的,青少年阅读习惯的养成、学校阅读体系的构建乃至全民阅读氛围的形成,都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硬件升级,即淘汰过时的、品质不高的图书,丰富图书资源,改善阅读条件,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作用,充分利用教室、走廊、校园等空间,构建随时随地可读书的环境,让好书与青少年零距离。二是课程建设,即打造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阅读课,并结合各学科教学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专题阅读;在教学方法上,重视群文共读、整本书阅读等,以阅读引领研究性学习,以阅读推进职业生涯规划,做到阅读与写作相结合,阅读与生活合而为一。三是活动引领。基于当下青少年的阅读状况,多举办读书心得报告会、主题班会等活动,表彰“书香校园”、“书香班级”、读书标兵等,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青少年阅读固然是兴趣为先,但也需要外在激励,以好环境促成好习惯,以好活动培育阅读种子,以好榜样带动更多爱读书的青少年。四是教师指导。青少年由于阅读经验不足、选书能力有限、价值观不够成熟等原因,需要专业的阅读指导,尤其是来自阅读专家、长期深耕童书领域的教师的支持。从现实来看,教师没时间读书、没读书习惯、读书种类较为单一等问题,是影响学生阅读难以持续深入的重要因素。为教师开拓阅读空间,使其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尤其是多读童书,在青少年阅读领域持续钻研,有意愿、有热情、有能力打造有特色的阅读课程,便能和学生一起开启美妙的阅读旅程,校园读书之风也会水到渠成。值得点赞的是,《方案》还突破了传统的阅读误区,如不设硬性指标,不以考试、“打卡接龙”等方式考核读书数量和检查阅读效果,不增加学生、教师及家长负担。此举抓住了推动阅读的关键,最大限度地避免了青少年阅读的简单化、功利化、形式化,有助于凝聚校园阅读和亲子共读合力。读书无定法,阅读方式也要因人而异。条条框框越多,其实越容易走向阅读的反面,越让孩子厌恶读书。阅读唯有回到兴趣和生活本身,才能真正发挥启智润心、涵养人格的积极作用,让青少年从读所爱之书走向读各种门类图书,走出校园之后依然亲近好书,阅读过程中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成为真正的终身读者。阅读唯有以问题为牵引,引导青少年带着问题去读书,才能走向研究性学习,通过历史、科普、人物传记等作品探索未知,学会自我接纳,找到“我是谁”“我的使命是什么”“我的一生该如何度过”等问题的答案。阅读也唯有与生涯规划相结合,才能帮助青少年更好建构知识体系、升级思维方法、增强意志品质,通过与同伴结成阅读共同体,进而形成携手共进的成长共同体。没有一艘非凡的战舰,能像一册书籍,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阅读的力量是巨大的、超乎想象的,也是无形的、持久的。每个人的气质里,都藏着他看过的书和走过的路。在移动互联时代,青少年更需要借助阅读来保持专注力,抵御各种诱惑。养成阅读习惯,即是找到了精神的避难所,能更好地让青少年在精神上立起来,进而锚定目标,全力以赴,勇敢追梦。许多优秀人物之所以能做出一番事业,往往因为青少年时代大量阅读,与生活、与世界、与优秀的历史人物进行对话,在阅读中蜕变出新的自我。超越个体层面,一个民族的持续进步,也离不开知识的涵养。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如果说提高国民的文化技术素养是时代的必然选择,那么以阅读来培养优秀人才无疑是一条捷径。如今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应把阅读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引导青少年阅读有趣、有益、有思想的好书,让好书在照亮精神世界的同时,唤醒他们的内驱力、目标感和责任感,搭建他们的中国筋骨和世界格局。当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感受到阅读的召唤,在阅读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才能更好地驾驭各种教育资源,把个人梦想汇入时代洪流,让蓬勃青春与家国情怀共振。(张贵勇)转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32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