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这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济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成就

数智人2023-05-31产业资讯187
10月12日,山东省济宁市召开“济宁这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济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成就。发布会由济宁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屈耀武,济宁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家亮,济宁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田金辉,济宁市工信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科科长、四级调研员杨明,共同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济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强调“工业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作出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为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市工信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工于事、信于行”的干事理念,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大抓产业、大抓先进制造业”,强力攻坚制造强市建设,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积蓄了强大动能。这十年,工业经济稳步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截至2021年底,济宁市全部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分别达到1743.4亿元、6989.7亿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20.8%和4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由2012年的1551家拓增至2083家,比2012年增长34.3%;2021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为10年来最高增速。特别是制造业成为工业增长中坚力量,近十年来,全市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9%,快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9个百分点。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9.2%,比2012年提高13.4个百分点;规上制造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80%,比2012年提高11.6个百分点。全市年营业收入过10亿元工业企业达到69家,过50亿元工业企业11家,过100亿元工业企业5家。太阳纸业、华勤集团入选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这十年,产业体系更加完备,集群能级持续提升。大力实施制造强市战略,扎实开展“干部助企攀登”,实体化运作制造强市建设指挥部,梳理了19条核心产业链,细分绘制了29个产业链图谱,强化产业谋划,深化核心产业链培育,推进产业发展链条式增长、集群化壮大、方阵型崛起,形成了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节能环保“231+1”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指导各县市区明确2-3个主导产业,研究制定了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优选863家攀登企业对链入位、分链组团,按照“竣工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工作思路,建立补链延链强链重点项目库,实行全生命周期跟踪服务,引导企业按照产业链分工筛选项目、论证项目、新上项目,打通强链、延链、补链各环节。依托先进碳材料、稀土、机器人、应急装备等具有优势基础的产业,加快省先进碳材料示范基地、省应急装备产业基地和省稀土产业研究院建设,产业集聚优势进一步增强。这十年,动能转换提速升级,产业转型成效明显。全力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在全省率先设立并落地技改基金,采取投资入股、阶段性参股等方式,为企业技改注入“活力”,累计实施投资过500万元技改项目8000余个,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接近70%,2020年、2021年完成技改投资总量连续2年居全省第1位。扎实开展化工行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创建7家省级化工园区,化工企业入园率达到60%以上,居全省前列。将“亩产效益”评价改革与压减落后产能相结合,近年来,累计压减整合石材加工业企业200家、水泥企业11家、石灰窑企业16家、砖瓦窑企业54家、机制砂石企业88家,腾退土地6847亩。全力培育壮大新动能,“231+1”先进制造业集群创新发展步伐持续加快,集群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全市有7个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规模达到2300亿元,2021年“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24.7%。济宁新材料产业园连续八年被评为“中国化工园区20强”,兖州农机产业集群、汶上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梁山专用车产业集群入选工信部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济宁高新区获评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这十年,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创新能力大幅跃升。突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2021年度全市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从2012年的21.1%提高到40.7%。推进创新载体建设,用最优政策建强创新平台,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家,建成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149家、省级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6家、市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302家。完善创新体系建设,用最大力度培育创新主体,拥有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1家、省级质量标杆工业企业22家,1396个项目列入省级技术创新项目计划。优化创新发展环境,用最实举措打造创新生态,自主培育工信领域国家级人才1人、省级人才24人,持续开展企业家评先树优活动,累计评选市级优秀企业家748名。这十年,数字经济发展壮大,两化融合纵深推进。持续做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施集成电路“强芯”、机器人“补链”、智能终端“扩量”、软件产业“提质”等重点行动,上半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69亿元,同比增长161.1%,增幅居全省第1位,成为驱动济宁市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建成省级数字经济园区7家,成功获评DCMM(数据管理成熟度评估模型)试点市。全力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两化融合发展指数5年内均在全省前5位。工业互联网蓬勃发展,获批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2个,工信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2个,济宁高新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数字化转型提升试点项目”,全国仅22个。成功举办第一届数字经济发展高峰论坛。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稳步增强,全市4G网络信号覆盖率达到100%,所有城区、行政村实现100%光纤覆盖,100M(兆)及以上宽带接入用户占比达到98.9%,宽带下载速率居全省第4位。双千兆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达11829个,千兆城市创建指标已全部达标。这十年,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优质企业活力迸发。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为双组长的高规格民营经济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出台“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5条”“非公经济发展50条”等一揽子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让政策红利充分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强大动力。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不断健全,累计培育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25家、瞪羚企业15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32家;拥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74家、瞪羚企业11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58家;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3家、重点“小巨人”企业16家、制造业单项冠军9家,数量均居全省前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济宁市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走在前”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奋发昂扬、担当实干、勇争一流,努力在全面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征程上作出更大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和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孙莎然申高贤)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29137.html
返回列表

没有更早的文章了...

没有最新的文章了...

相关文章

新重疾险来了,看看都有哪些变化?

从2月1日起,基于新规范开发的重大疾病保险产品将陆续投放市场。记者了解到,多家保险公司已推出新款重疾险产品,并升级理赔服务。这一新规范全称为《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2020年修订版)》,由中...

首家中药智慧药厂建成启用

11月9日,位于浙江莫干山国家高新区内的中药智慧工厂无人生产线。当日,我国首家中药智慧药厂——正大青春宝智慧药厂通过鉴定正式启用,工厂采用了天津中医药大学和浙江大学科研团队成套核心技术。据介绍,智慧药...

新“引擎”培育发展新“动能” 新技术、新应用成投资新亮点

202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培育发展新动能。2023年以来,以算力和清洁能源为代表的投资项目正在加速落地。一批...

提升抗灾减灾能力,粮食丰收底气足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没有哪个产业像粮食这样,平时不显山露水,一有风吹草动,就会牵动人心。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日前表示,目前秋粮收获进入尾声,预计全年粮食产量将再创历史新高。这份丰收答卷极不容易。今年粮...

6.6元“入门”、1599元“进阶” AI培训课程为何越学越贵?

阅读提示随着AI领域的快速发展,AI培训日渐火热,各类培训课程层出不穷。这些课程往往只教授某个模型工具的操作方法,却宣称能帮助学员实现“AI技能变现”。低价入门,高价卖产品、卖会员、卖素材,成为其惯常...

企业如何在全球新竞争中走得远?企业界、专家这样说

全球产业新一轮竞争箭在弦上。企业亟需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才能在全球竞争中“走得远”。在企业界和学界看来,提前洞察趋势,积极做好准备,企业才能“转危为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杜邦可持续解决方案中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