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我国城市竞争力水平总体有所提升
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9:超大、特大城市:健康基准与理想标杆》(以下简称“报告”),对我国291个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进行评价。研究发现,近年来,中部多个城市群迅速崛起,中西部并行追赶,我国城市竞争力水平总体有所提升。报告显示,2021年,中部和西南地区可持续竞争力排名分别上升8.5名和10.5名,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可持续竞争力较强。北京及周边城市、青岛及周边城市、郑州及周边城市、西安及周边城市、武汉及周边城市、长沙及周边城市等大都市圈逐渐成为主导中国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中坚力量。此外,部分城市群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以中部区域为例,合肥城市群、南昌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群的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大幅提升,大部分省份内部的可持续竞争力差异均在缩小。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表示,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石,衡量着城市经济发展的实力,是当前和短期经济绩效的决定力量,也是城市未来和长期发展的关键基础。目前,中心城市引领周边城市大都市圈格局正在形成,都市圈、城市群建设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挖掘中国经济结构性潜能的重要抓手。不过,我国一些超大、特大城市的城市布局仍待优化。倪鹏飞表示,目前我国一些超大、特大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总体规模大、核心区密度高、空间人口分布不合理等问题。例如,居住区域过于集中和单一,功能区和预留空间分布不均衡,道路交通体系建设简单;建设用地结构不优,工业用地比重较高,经济规模和经济密度仍然相对较低,输出型产业发展不足,输出性功能较弱。倪鹏飞建议,我国特大和超大城市应立足于大都市圈发展的更高站位,破除制约大都市圈内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政府引导市场来实现特大和超大城市非核心功能的有序疏解,推动大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制定多层嵌套的大都市圈空间规划;建设多组团、多中心、多层级的城镇体系;积极引导市场来推动特大和超大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更大范围的公共产品优化布局;创新功能疏解的体制机制。例如,降低人口密度、开发强度,提高经济密度,提升功能,扩大都市圈的空间面积,疏解低端功能,建高能级的城市。(记者梁倩)转自:经济参考报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27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