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聚焦“开放条件下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框架转型”
9月15日,聚焦“开放条件下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理论与思想研讨会(第2期)在线召开,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范志勇代表课题组做了报告。报告称,目前虽然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已经在很多国家实施,但是通过考察各国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发现,各国家采取宏观审慎政策主要是盯住本国内一些宏观杠杆率等类似指标,对于资本流动监管的重视程度不够。报告提出,应该在关注国内宏观杠杆率等指标的同时,还要关注国际资本的流动。当金融市场出现过度异动或过度资本流动时,要适当采取一些跨国资本流动的监管方面的措施。范志勇从美国货币政策的调整这个当今国际金融领域热点切入话题,尽管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报告中表达对美国通货膨胀是暂时性现象的看法,但这并没有缓解全球央行行长和市场人士对美国通货膨胀或者说全球通货膨胀,以及美联储未来货币政策调整的担忧。“美国货币政策调整或对全球经济造成实质性冲击。”报告指出,在整个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下,通货膨胀目标制之所以能够实现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这一套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从源头上解决全球经济失衡或者美国流动性过剩的情况,而是成功地把产品市场上的流动性挤入到金融市场上。同时,外资流入成功把本国货币挤出市场。报告分析,美国自二战后进行过两次比较大的政策框架转型,第一次是通货膨胀目标制,第二次是宏观审慎监管。为什么要进行这两次转型,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两次危机暴发前美国自身的经济已经遭受伤害,第一次是美国爆发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第二次是美国爆发非常严重的金融危机。除这两次外,其他时候尽管美国经济失衡和美国的流动性供给过剩,给新兴市场国家造成了重要的伤害,但是美国并没有对自己的政策进行调整。所以,当全球的通货膨胀盯住框架转型之后,对于美国来说,控制全球通货膨胀的目标并不是由美国自身承担的,而是由发达国家和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帮美国一起承担,只要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进口商品来源国能够保持通货膨胀水平的稳定,美国的通货膨胀就能得到控制。报告提到,在货币政策框架建立起来之前,每个国家都要对本国通货膨胀负责。但是当全球统一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建立之后,美国只负责印发美元,但全球其他国家和美国一起负责控制通货膨胀,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美国通过创造多余的货币掠夺了其他国家货币发行的权利,导致美国可以更加肆无忌惮地来保持本国经济失衡的状况。如果要想避免全球流动性过剩对金融市场造成的冲击,报告指出有五个渠道:一是源头上控制流动性过剩;二是从传导渠道上控制外资对本国的流入;三是本国的货币减少在更大程度上承担外资对本币的挤出;四是让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更多进入其他市场;五是建立一个更广泛的保险机制;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举办。转自:科技日报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26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