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过度包装有标准了 将给市场带来哪些新变化?

数智人2023-05-31产业资讯172
新标准规范了31类食品、16类化妆品的包装要求,同时严格限定了包装层数,食品中的粮食及其加工品不应超过三层包装,其他食品和化妆品不应超过四层。为避免对生产经营活动造成影响,以及产生新浪费,新标准设置了2年过渡期。随着中秋节临近,商品过度包装、豪华包装等现象又有抬头之势。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新修订发布强制性国家标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以标准为抓手,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包装废弃物产生,并将于2023年9月1日起实施。新标准将给市场带来哪些新变化?商品包装具有保护商品、引导消费、提高产品附加值等作用。但过度“颜控”不过是商家将成本附加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目前市场上部分食品和化妆品企业为追求高额利润,存在包装过度、不环保、不节约的情况,表现为包装层数过多、空隙率过大、成本过高,超出了包装本身的基本功能,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副司长陈洪俊说,研究表明,我国包装废弃物约占城市生活垃圾的30%至40%,在这些包装废弃物中,大部分是过度包装产生的。为解决食品化妆品过度包装问题,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会同工信部等部门,组织相关技术机构对2009年版标准进行修订。陈洪俊介绍,新标准规范了31类食品、16类化妆品的包装要求,同时严格限定了包装层数,食品中的粮食及其加工品不应超过三层包装,其他食品和化妆品不应超过四层。此外,新标准中包装空隙率计算方法解决了将初始包装体积做大、增加其他商品等逃避监管的问题,还增加了外包装体积检测、判定规则和不同商品的必要空间系数,有利于引导绿色生产和消费,也有利于实现有效监管。新标准为企业和市场设置了两年过渡期,出于怎样的考虑?“新标准发布后,食品和化妆品生产企业需要根据新标准要求,对产品包装进行合规性设计,同时需要消纳库存包装以及待售商品,尤其是化妆品类商品保质期长,流通环节消纳周期也相对较长。为避免对生产经营活动造成影响,以及产生新的浪费,在广泛征求有关产业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意见的基础上,设置了2年实施过渡期。”陈洪俊表示。消费者在购买食品及化妆品类商品时,如何快速判断包装是否过度?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副司长魏宏介绍,消费者一般可以通过“一看、二问、三算”,简单判断商品是否属于过度包装。“一看”,就是要看商品的外包装是否为豪华包装,包装材料是否属于昂贵材质;“二问”,就是在不拆开包装的情况下,问清包装层数;“三算”,就是要测量或估算外包装体积,并与允许的最大外包装体积进行对比,看是否超标。以上三个方面,只要一个不符合要求,就可以初步判定为不达标。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教授马爱进分析称,以茶叶包装为例,与茶叶直接接触的金属或者塑料包装即为第一层,依次向外数,有几层包装就是包装层数。同时,产品固有属性的材料层以及紧贴销售包装且厚度低于0.03毫米的薄膜不计算在内。比如粽叶、竹筒、天然或胶原蛋白肠衣等属于产品固有属性的材料层。“两年过渡期后,市场上不允许再生产和销售不符合新标准的食品和化妆品。我们呼吁企业在过渡期内尽快整改达标,同时也呼吁消费者尽量不选购过度包装商品,以自身行动践行绿色低碳消费理念。”陈洪俊表示。(记者郭静原)转自:经济日报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26474.html

相关文章

代表委员给俺捎句话 | 基层文旅人的两会心声之一

近年来,我国文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博物馆数量、办展场次和观展人数均年年攀升。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2.27亿人次。然而,2020年的全球疫情给博物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门庭冷落、教...

韩媒关注“泡菜贸易赤字”

韩式泡菜是韩国传统美食,韩国也是泡菜生产和出口大国。不过《韩国时报》12日报道称,韩国其实是泡菜净进口国,且韩国人吃的泡菜主要来自中国。从进出口贸易额来看,韩国泡菜进口额从2010年以来就一直高于出口...

《乘着大巴看中国——闽山闽水物华新》探索文旅融合新范式

不久前,由央视频联合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启动的《乘着大巴看中国——闽山闽水物华新》融媒体项目在福建石狮、泰宁、武夷山、霞浦、连江五地开启的融媒体直播受到广泛关注,全网观看量逾4139万人次,相关话题...

耕地保护生态保护两条红线都是高压线

自然资源部近日发出通知,明确要求坚决防止发生违法占用耕地、破坏生态和人居环境、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等问题。这一政策针对性很强,来得很及时。耕地保护事关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这些年来,不管国际形势怎么变...

八达岭长城、香山等北京86家景区恢复营业

8月11日至8月13日,本市因出现强降雨过程临时关闭179家景区(点)。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从各区旅游委和景区获悉,目前暴雨预警已经解除,已有至少86家景区恢复营业。不过,如再发布暴雨预警,涉山涉水景区...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刻不容缓

截至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伴随着车市的爆发式增长,动力电池“退役潮”也接踵而至。为强化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完善制度建设和溯源管理,工信部近日组织召开工作座谈...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