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五学九维一情怀——试论廖彬宇先生的诗教思想

数智人2023-05-31产业资讯174
:著名青年文化学者廖彬宇新出版的古体诗集——《中天而立集》,引发社会关注。究其原因有三,皆是“前所未有”:其一,该诗集前所未有地开创了诗书画合辑出版的形式。据悉,该诗集共近200首诗,由近百位中国画名家分别将彬宇先生近200首诗绘制为高质量、高艺术价值的诗意图结集出版,此种形式史上未有,古代未有或因系木刻雕版印刷的形式所限,不能复制画作使其广泛传播;近现代未有,则或因时局动荡,且绘制诗意图参与者众、工程浩大,使得作者有心无力,或有力无心。《中天而立集》能齐聚大量优秀画家绘制诗意图,唯在新时代可行。其二,廖彬宇论诗,前所未有且系统地讲清楚了诗教为何伟大,诗教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及实用价值,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极重要的一种方式方法,为传统文化进校园找落地抓手提供了好的建议。其三,廖彬宇前所未有地阐释清楚了格律诗的产生规律,令格律诗的写作格式,从原有的知其然到了如今的又知其所以然,使格律诗的格式简单易记,便于理解。廖彬宇治国学,始终秉承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精神,其著作中每一个理念的提出,都有独到性思考和体系性建构的双重特点。本报特刊发著名文化学者、著名诗词评论家、中央党校教授王杰的评析推介文章以飨读者。彬宇兄《中天而立集》出版,我很受触动。于是花一些时间阅读了诗稿,写下了这些文字。据彬宇回忆,他生命中所接触到的第一本课外书是《唐诗三百首》。在读诗、背诗的过程中,他逐渐爱上了作诗。从写顺口溜、打油诗,到写古风诗、格律诗,从“形式为诗”到“形式与内容皆诗”这不断的变化提升过程,也正是彬宇思想境界、情怀格局、器识学养的综合提升过程。他说,为了把诗写好,曾拼命的读书、读经典、读历史,掌握词汇量,博览群书,再将所思所学变而为诗,就完成了一次创造,既是创造性转化,也有创新性发展。把所学化为所思,将所思纳入所学,进而融入血脉精神,进行人格塑造、格局拓展、智慧发掘,这便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根本价值所在。孔子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作为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将诗作为一种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故名“诗教”。彬宇勤于思考,善于总结,首次提出了“诗教”这一伟大教育方法中蕴含的功能,同时也是让人通往大成之道的大道,并将之概括为“五学九维一情怀”。其中,“五学”指的是诗中包含的哲学、文学、美学、史学、音韵音乐学,“九维”指的是逻辑思维、灵感思维、类比思维、跳跃思维、形象思维、辩证思维、发散思维、战略(统摄)思维、圆融思维等九维,“一情怀”即诗中包含着悲天悯人的大担当、大格局、大情怀。同时,他写了一段简要说明,我转录于此:汉诗中包含着内圣外王之道与经世致用之学,故中华民族历史上,举凡圣贤豪杰、帝王将相,无一不是大诗人。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嗣后之刘邦刘秀、曹操诸葛,宋代大儒,甚者唐代更以诗之国度而为中华民族之盛世王朝。明清以降,朱元璋父子,刘伯温、王阳明、王船山皆诗家大宗,清之康雍乾,更是宝爱汉诗,清以后孙中山、毛泽东、马一浮等,皆以诗而名世、用世。诗之时用大矣哉!中华文化重在内圣修养,己达而后达人。古琴与古诗,均是尤其注重自心,关乎自在表达。所以古琴与古诗,皆是中华文化内里精神的载体,看似是无用的自娱自乐,其实正是自我修养与自我升华的自得其乐。能会得琴音诗意者,可为知己知音。这便是“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中华文化是为己之学,不是为人之学。为己之学,则恬淡冲和、谦虚中庸,光而不耀、方而不割,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方无隅、大器晚成;为人之学,则自矜自伐,自赞毁他,哗众取宠,争胜逞强。现代人不明此理,不知诗之大义,以争胜逞强之心论诗,乃谓唐以后无诗,非也。持此论,则无人作诗、望而却步,诗必衰也。诗有境界高下、意趣雅俗之别,而绝无今不如昔、厚古薄今之谓。会得此理,则唐固有李杜,今亦有李杜,亦有或李杜所不能及者。因而,作诗不是为了与人争,也不是为了与古人比,而是自娱自乐、自我升华,这是最为重要之处。彬宇兄所言可谓一语中的,指出了今人不写诗的症结所在——望而却步。很多人嘲笑乾隆,说乾隆一生写诗四万余首,以一己之力写出了全唐诗的数量,但大多是庸俗难传之作。而彬宇却对此有不同看法,他认为诗是为己之学,乾隆作诗数量多,说明他为诗痴狂、好学多思,不能以此极尽嘲讽。而能否传世,则是综合因素所决定,不能一概而论。同时,那些嘲讽者,往往还远不如乾隆之才情。彬宇还将“五学九维一情怀”的理念详细做了介绍,我认为极具价值,为前人所未谈,故整理、评析如下。彬宇兄认为,写诗首先考教人的哲学修养,因而写诗能提升人的哲学修养。写诗首重立意,好诗往往源自寻常,而非同寻常。立意高,其格调便高,就能小中见大,在平常处见非常理。立意不高,无论用再多的华丽词藻堆砌,都是或隔靴搔痒、或华而不实、或矫揉造作、或无病呻吟。以彬宇孩童时代的《咏雪》绝句为例:下雪,是再寻常不过的场景,但诗人却托物言志,把寻常的雪景,变成了诗人的精神、气节、情操、抱负的模拟。这便显露出了哲思。诗由文字组成,但诗又超越文字本身。“望文生义、得象忘言、得意忘象”乃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极高境界。而诗,重在意象,所谓诗意,便是蕴含着这种哲学境界。中华文化中最高的形态用“天”来代表,而天便是自然规律的总称。规律在传统中也叫做“道”,所以诗贵天真、天然、天和、天趣,还要能承载天道,这便是“文以载道”、诗曰无邪。诗的内容考教哲学修养,诗的形式也同样富有哲学的内涵。彬宇认为,尤其是格律诗,其形式就蕴藏着辩证法所探讨的“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哲学观。波浪式前进即否定之否定规律,指出事物发展的一般趋向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因此事物最后显出原来肯定的东西的某些特征,也就是在新的基础上重复原来肯定的东西。大家都知道,格律诗讲究平仄规律,平声字代表平淡、平和,属阴;仄声字代表高亢、阳刚、力量,属阳。平仄的变换产生了抑扬顿挫,格律诗中,平平后面一定是仄仄,仄仄后面一定是平平,如同波浪的起伏,不断向前推进,诗所表达的含义也如同波浪的层层推动,不断递进,推向高潮。比如,格律诗的第一组句模式完成,第二组句上半句承接第一组句下半句的前半小句的韵,开启第二组句,继续推进,从句式看也是波浪式前进的形式,如此层层推进,格律诗到最后收官,推到高潮时戛然而止,让人产生余音绕梁、意犹未尽之感。这便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哲学形态。格律诗难写,也在于此,寥寥几句,其所表达的内涵胜过千言万语,这训练的是要言不繁、大道至简的哲学智慧。诗,无论是婉约的,抑或是豪放的,都有背后对生命的感悟,从生活中感悟生命,寻得生机。既是诗意,也有禅意。诗意和禅意,都是心领神会,都是妙不可言,也都是不可思议。写诗,会让人不自觉爱上思考、感悟,不自觉去饱读经典、皓首穷经,并把哲理融入诗中,自觉地完成自我的升华。文以载道,道以弘文。琴棋书画,琴因无形无相,意蕴悠长,得太古奥义,为六艺之首;诗词歌赋,诗因其内容得意忘象,既大道至简又包罗万象;又因其形式神妙,文字精绝,音韵优美,为文学之最。诗的文字,为雅言,也为古雅之言。古,谓其传承有自,底蕴深厚,可供考释训诂,一字而含多义,故能灵活运用;雅,即文雅不俗。所谓文言,即“言之不文,行之不远”的省称。诗是文言之基,也是文言之极。能写好诗,便能写好文言文;能写文言文,未必能写好诗。尤其白话文盛行的今天,寥寥数语的古诗句,一发挥开来便能成洋洋洒洒几千几万言甚至几十万言的散文、杂文、论文、叙事文(小说)……彬宇说,文言是一个独立的关于文字的系统,只要懂得这个系统,可以打破一切空间时间的障碍,几千年前的东西,几千年甚至几万年后都还能看懂它所表达的含义。但是白话文、方言、俚语就不同了,十里八乡的方言,过两个地方就听不懂了,这是空间的障碍,更别说流传千古,这个时间的障碍更大。加上时过境迁,时代在变,历史在变,语境在变,话语权在变,语言文字会变得不确定性。汉语是象形文字,表音表义,彬宇在《平心平天下》一书中对文字有过精彩的论述,我在这里不多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看。我们看《四书》《五经》《道德经》《史记》等典籍,基本能看懂,汉字的生命力之强世所罕有、可见一斑。而汉诗呢?不言而喻,更是文言中的文言,包含着文学中所有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设问、对偶、反问、借代、夸张、拟人、反复、引用、对比、双关、比拟、反语、顶针、回环、互文、通感、拈连、白描、联想、叠字复叠、重叠、迭音、象征、变用、衬垫、避复、寄寓(寄托)、谐音、倒文等。把诗写好,文学水平自然就上去了。当然,写诗的过程,也是提升文学修养的过程。尤其格律诗,对文字的限制很大,同一个意思,可以有多种文字表达,不同文字又有多种含义。选中的文字、词汇,在准确表达思想的同时,还必须要严格符合格律诗的平仄规范、用韵规范。所以格律诗被称为“戴着脚镣手铐跳舞”。能写好格律诗,这是一种本事,训练驾驭文字的能力。这种本事,有赖于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还要学富五车,方能掌握海量词汇,左右逢源,真正驾驭。试看彬宇2008年在襄阳古隆中所写的回文律诗:这首诗,可以正读,可以倒读。正读是一种意思,倒读又是一种意思。且不论正读倒读,都严格符合格律诗规范。无怪乎彬宇写文章信手拈来,下笔千言,不到而立之年便有数百万言的论著行世。彬宇说,诗是文字游戏,一旦学写诗,就会爱上诗。试问,又有谁不爱玩游戏呢?人生,也是一场游戏,所谓游戏人生,很多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然而,唯有诗的游戏,让我们一开始游戏其中,最后却让人出乎其外,站高立远,超凡脱俗,成就伟大。彬宇说,美学是关于美的认知、审视与判断。美学的宗旨是构建美好,运用美学来实现美好。中国哲学讲天地人三才之道,西方哲学就讲本体、现象和作用。这两者其实是一致的。天道无形无相,却又是规律的代表,对应本体;地道有形有象有质,展现出了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形态形象,对应现象;天地之道默默无言,但万物从中化生,所谓“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精神为无私,人戴天履地而生,具备天地的基因、天地的格局、天地的精神。天地的精神为“无私”,所以人的行为也应“无私”。无私即将至善,至善便将至美,所以叫至善至美。天的本体是真,天的德行是善,天的形象是美。中国哲学认为,合于天道者真,行于天道者善,彰显天道者美。所以美学首先是合乎道义,然后是弘扬道义。对美及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永无止境,于是产生了美学。《易》云:“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表明其实写诗本身也是一种修行。《庄子·渔父》云:“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表明诗贵在真诚,不诚无物。心不静,诗也出不来。所以写诗去燥气,得静气。如果说哲学是诗的道行,那么美学就是诗的德行。写诗,可以修炼道行和德行。懂得了合乎道义,就懂得了美;懂得了弘扬道义,就懂得了美学,就懂得了安身立命、为人处事之道。温柔敦厚是一种美,彬彬有礼是一种美,温文尔雅是一种美,冲虚谦和是一种美,中正有节是一种美,豪情万丈是一种美,无私奉献是一种美,“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是一种美,视死如归同样是一种美……美的背后,是道义,也是德行。所以叫做“美德”。《老子》云:“道者万物之奥也,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这句话的含义,就是道义是一切美的根本。心怀道义,那么言论就会美好,受人尊敬;心怀道义,那么行为就会美好,可以影响世人。有智慧的人视道义为宝,缺乏智慧的人更要合乎道义,这样才能保护好自己。因而,美学是哲学的外衣,哲学是美学的灵魂。彬宇又以乾隆诗为例,谈到了他对乾隆诗的看法。他说,乾隆诗中蕴含着醇正典雅、温柔敦厚的文学观。具体而言,乾隆的“醇雅”文学观主要体现在其“言之有物、抒情言志”的诗学观、“醇正典雅,有裨时运”的古文观及“温柔敦厚,经世致用”的文学价值观。乾隆自小便受到康熙“尊崇理学、崇尚雅正”、雍正“尚为时用、清真雅正”思想的影响,更有朱轼、蔡世远、福敏、徐元梦等理学名师的教导,由此奠定了乾隆“醇雅”思想的基础,故而乾隆文学观中自然出现了“载道”与“根柢经训”的思想。在内容上,他要求诗歌能体现写实性原则,并对“史”有所反映。他认为写实是对朝廷日常生活的记载,“史”应为其日常生活与治理国家之史。在情感上,他认为诗歌是“言为心声、情志相通”的。情感因素是诗歌创作的基础,此“情”不仅仅为一己之哀乐,还包含了修身立性的情感特性与慈惠爱民的情志相通。至于诗歌之功用,乾隆继承了传统的诗教观,秉持“诗以载道,教化世心”的理念。在他看来,“道”含义甚广,主要包含有“以史鉴今的为政之道”“社会伦理之道”以及“治学、生活之道。”乾隆在对待唐宋诗作上,保持了相对通达的态度,下令敕修了《御选唐宋诗醇》,在对诗文的品评上,乾隆坚持“温婉平和”的原则,肯定及继承了康熙所提倡的“庄敬深婉,出入风雅”,倡导雅正温柔之言,认为离经叛道是古诗文写作之异端,而“熔经铸史”才是典范。他通过《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对词进行了品评与指导,即“典丽归正,崇雅黜浮”。他认为,词起源于诗歌,是诗歌之变体,故其创作应当继承风雅精神,“得乐府之遗”。以此为旨归,他批判了背离风雅、内容俚俗之词,大力提倡深有寄托、符合风雅之词。对于词的风格,他认为大致可分为:“雅”“清婉”“高秀”“慷慨”与“纤秾”等五类。根植传统文化大中至正的精神,乾隆对小说与戏曲实施了严厉的“祛俗存雅,寓教于乐”的禁毁原则。所谓“祛俗存雅”是针对作品内容而言,乾隆认为戏曲与诗词同源,故应恪守风雅之则。所谓“寓教于乐”则是相对于作品的删改而言,即以作品是否有益治道为标准,以达到济世安民之功效。按这样去看,彬宇得出一个结论,美学中包含着价值观,包含着艺术性。凡是违背道义的、违背良知的、违背人性的、违背常理的,都是丑,而糟践良知、扭曲人格、误导人性、颠覆伦理的,都是恶。诗的语言是雅言,是文雅高雅的文字语言,写诗的人,不敢说个个都口吐芝兰、口吐金玉,至少也不会口吐狂言、出言不逊、污言秽语、出口成脏。这便是诗;让你优雅做人,还修炼口德,还能于寻常中发现不同寻常,这便是诗的美;把这种美带到生活中,这便是“诗意的栖居”。佛家把人类世界称为“娑婆世界”,意为堪忍。因为这个世界很苦,有各种各样的苦,形形色色的苦,归结起来是“八苦”,我们活在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恨、五阴炽盛的煎熬中,苦不堪言,只能承受着。世俗就是这个样子: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世俗中,所以诗不需要再世俗,甚至所有的美好都不需要再世俗。诗代表着美好,也包含了艺术。艺术源于世俗,高于世俗;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中国传统的诗和画,都要免俗、脱俗,这两者相合,则不俗。生活是柴米油盐,而诗不必柴米油盐;生活中都是横流的物欲和对色相的执着,而诗则追求精神气质,对空灵空性的明悟。这便是诗与画的共通处:高古、高雅。唯有高雅的追求,才能高尚、才能高贵。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没有高雅的追求,自然堕入低级的趣味。诗的一切都是美,平仄是美的基石,韵律是美的形式,内容是美的宣言。用美好的文字、美好的形式,来表达和憧憬所有的美好,这便是诗。诗,让我们的趣味变得高雅,人格变得高尚,品质变得高贵。所以写诗的人爱美,也优美。可以是君子雅正之美;也可以是如淑女般温婉之美,还可以是大丈夫般雄豪之美。写诗的人,会不自觉地亲近自然,远离造作;亲近美好,远离丑恶;安于恬淡,远离喧嚣;安之若素远离虚荣;波澜不惊,远离浮躁······“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写诗的人,愈发空旷、空性、空灵。对于写诗的人而言,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写诗,就会开启这对能够发现美的眼睛。诗重用典,考察一个人的史学积淀。能用典、善用典,则丰富了诗的内涵,体现了诗人对于历史典故的掌握与把控。诗是圣人之教,圣人之学,故而诗含蓄古雅,温柔敦厚,看破不说破,看透不说透,点到为止,艺术性表达,此为诗之德,也是人之德。诗之韵律注重婉转,诗之意境也注重婉转。这个婉转,便是“螺旋式上升”。汉诗,充满了这种睿智。彬宇说这在易学上是“用晦而明”的智慧。他认为,写诗,会让人不自觉地去多读历史、研究历史、运用历史。何谓运用历史?当下发生的一件小事,在诗人看来,或许就是历史上发生过的一件类似的事件,把这两者关联起来,其实就是在活学活用。善于用历史来分析问题,也善于从问题中去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智慧。诗重韵律。韵是音韵,律是律动。诗是音乐性的语言。可以说远在文字产生以前,也就产生了诗。远古人类在休息的时候,吟诗便是他们的一种娱乐,就像今天的唱歌一样。节奏是诗的要素,最原始的诗就是具有节奏的。当然,由于时代的不同和民族的不同,诗的节奏也多种多样。而但凡是节奏,就有一种回环之美,即旋律美,这便是诗的艺术形式,首先表现在旋律美上。上古帝尧时代有老人击壤而歌,《书经》云:“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大意是说诗是歌唱的,而此种歌唱又是配合着音乐的,乐谱里的声音高低需要依照歌词的原音的高低。既然是依词定谱,这便要求原诗有整齐匀称的节奏。当然,我们今日要想详细知道几千年以前的诗的节奏是困难的,但上古时代诗从一开始就有了相当整齐的节奏。而韵脚是汉诗的另一要素。可以说,从汉代到“五四”运动以前,汉诗几乎没有无韵者。《诗经》的《国风》《小雅》《大雅》也都有韵,唯《周颂》里有几章不用韵,也可认为此乃上古之自由诗。正是由于上古自由诗少有,从战国时代到“五四”时代又没有自由诗,可见传统诗及格律诗便是中国汉诗之传统。彬宇说,汉诗的音韵格律其实为传统戏曲之基,传统戏曲几乎都在运用诗词吟唱之法,普遍遵循“平长仄短”的吟唱原则。古诗吟唱抑扬顿挫,起承转合,结合平仄关系及内容意境为基础来进行自由发挥的吟唱,则很得音乐之乐。所以汉诗蕴藏着诗意之美与音乐之乐。诗是艺术的至高体现与表达,因而写诗不难,能写出好诗则尤难。真正的大诗人都是大音乐人,诗人每写一首诗,都是一首歌,既是词作者,又是曲作者。但一般词作者和曲作者,却往往不能互融互通。所以说,学写诗能陶情冶性,通过吟咏诗而化烦恼为菩提,最终转凡成圣。彬宇说,写诗贵一气呵成。很多人认为一气呵成是一口气从第一句写完最后一句。其实这是误解。这个“一气呵成”,不是说时间上的短暂,才呵一口气的时间,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气韵流动,气脉贯通。中华文化讲究“气”,所谓生生不息之气,浩然正气,大气磅礴,气象万千都是对气的形和质和量的形容。气不能受阻、不能中断,如同中医的经络学说,一旦气脉受阻就会病变,这一口气若是断了,便会死亡。所以围棋的原理也是为了争气,还要争大气,大到气吞万里,这就有了压倒性的赢面。一旦气绝,就会输子。诗的表达都很跳跃,但这跳跃的背后始终有逻辑相串联,没有逻辑的跳跃,就是一盘散沙。逻辑的连贯,就让诗变得形散而神聚,看似散漫,其实都共同指向一个中心思想。那么各种跳跃的句子,就都是这个中心思想的铺陈与阵势了。因此,诗训练人的逻辑思维。这个逻辑是藏在跳跃背后的,既要保证跳跃性,又要保证逻辑性,这就不是一般的线性逻辑了,而是包含了线性逻辑又超越线性逻辑的多维逻辑。在逻辑思维下任君跳跃,在天马行空中依从逻辑。跳得越高越远,诗的气魄就越大,但又因有逻辑思维的串联,每一个跳跃都是活蹦乱跳,生机勃发,不然就是东跳西跳、跳崖身亡,跳得越高死得越惨。也因此,诗的一气呵成,是语意的连贯,一首诗,写几天,写几个月,也不为过,譬如“一字吟得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灵感思维又名顿悟思维。禅宗常有参禅而顿悟的案例。写诗其实便是时常在参悟状态中,因为时刻在参悟,所以思维异常敏感,一有风吹草动,都易产生福至心灵之感。所以写诗需要灵感。在参禅状态下,灵感思维最为活跃。写诗,就会让我们长期处于参禅状态,灵感大增。写诗的过程往往是:触动、感动、激动。所以诗的情感表达也是让人感到共鸣的触动,让人感到情感的感动,还能让人因诗的激励而激动。我读彬宇的很多诗,大气磅礴,可以感觉到身上升起一股股浩然之气,很鼓舞人、振奋精神,这当中就是从触动、到感动、再到激动的进化过程。类比思维是《周易》取类比象思维,将多种相似的事物关联起来,归结为一类,能迅速帮助我们概括事物现象。在很多灯谜诗中时常见到类比思维的运用。英国的培根有一句名言:“类比联想支配发明”。他把类比思维和联想紧密相联,只有有了联想才能有类比思维,不论是寻找创造目标,还是寻找解决的办法都离不开联想的作用。如彬宇在《赠李旭升大夫五律》中就运用了类比思维,第一句“木子九阳生”,木子代表草药,九阳代表纯阳之气,用中草药生发阳气,这是字面意,但这句话其实又是李旭升的名字,木子为李,九阳为旭,生通假升,这就是类比关联的思维,把中草药生发阳气和中医大夫的名字相关联起来,就显得很奇妙有趣。再如彬宇《四观经世自胜吟七律》一诗,其中有“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古来自胜皆强者,功不唐捐上九重。”人登临绝顶时,以为再无山可登,其实错了。诗人告诉读者,山登到绝顶处,别忘了人自己还是一座山,要在自己这座山上不断攀爬,不断超越自我,这首诗就是把人和山相类比关联起来了。朱熹有名句:“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日月和人的眼睛就是类比思维,一下放大了人的格局,人的眼,就应该像天上的日月一般俯瞰众生,洞悉一切。诗,尤其是古风,天马行空,具有很强的跳跃性。跳跃思维,能活跃思维,能灵活看待问题,使人不拘泥、不刻板,纵横十万里、上下五千年,跨越时间、空间的局限。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首联中,上一句写“一封朝奏”,下一句就写“夕贬潮州”,十分跳跃,但细一看,却是因果关系,把夕贬和朝奏对应起来了,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表达了“旦夕祸福”这一哲学命题;颈联中,上一句写“云横秦岭家何在”,下一句写“雪拥蓝关马不前”,貌似风马牛不相及,却把诗人内心的迷惘、委屈表达得淋漓尽致。汉字是表音表象的文字。在诗中,由于诗人善于组合性表达,诗的文字就能产生相应的画面感。一个山字,画面感不强,但一个“青山”,就开始产生了青山的一个画面。看马致远的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幅孤身走天涯的画卷就非常清晰地展开在了读者的脑海中,甚至背后那种孤寂、那种悲凉感油然而生。这种悲凉感、孤寂感,便是诗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幅空旷的沙漠上升起了一道浓烟,天际还有一轮落日洒着余晖。诗训练人的形象思维,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由此产生了诗意画。也就是画家根据诗把画面用画图的形式表现出来,能产生画面感的诗说明气韵生动,具有诗情画意。诗的形式本身就具有辩证特点,平仄的关系就是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尤其格律诗,从形式和内容都具有辩证性。写格律诗特别训练人的辩证思维。彬宇曾说,他只用五分钟便能使人记住格律诗的格式。这很令人感到惊奇。彬宇说,他原本也不懂诗,念初中时语文老师说他不懂格律诗,所以教不了大家格律诗,他只告诉大家格律诗有颔联和颈联。彬宇就琢磨,诗源于易,就必然有阴阳辩证的思想。然后就把唐诗中的格律诗找出来研究里面的规律,由于他有易学基础,一下就豁然开朗,他发现古诗都是两两为一组词,两两成一组句,《易传》云:“两两相重,非覆即变”,这是易学的卦变理论,运用到了诗中来。那么格律诗呢?《易传》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格律诗有八句,就代表八卦,代表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八卦是八句,分为四组,四组句就是四象。太阴太阳、少阴少阳。格律诗分四组句,不就是四世同堂吗?每一组句代表一代人,那么第一组句就是曾祖父,第二组句就是祖父,第三组句就是父亲,第四组句就是自己这一代,由此代代传承,兴家旺族,以道德传世、诗书传家的寓意。《易经》讲:“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格律诗的形式也可以按男女夫妇以及父子来看待。每一组句都是一对夫妇,而下一组句就是上一组句的孩子。如果曾祖父结婚,曾祖母的生理结构一定是跟曾祖父相对的,而祖父是由曾祖母所生,所以具备曾祖母一半以上的基因,所以在下一组句的上半句就是上一组句的下半句,若是五律,就从第三字变,若是七律,就从第五字变。《易传》云:“叁伍以变,错综其数。”仄为阳,平为阴,所以上句为男,下句为女,绝不能变。犹如男女生理结构,一变则基因突变,男不男女不女。譬如第一组句是曾祖父,为平平仄仄平平仄,曾祖母就要完全与之相对,为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便是对立统一。第二组句上半句是祖父,祖父由曾祖母所生,前半段就是曾祖母的基因,后半段是祖父的基因,从第五字开始变,那就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祖母跟祖父是对立统一的,所以根据祖父的句式,就得出了祖母的句式,即:平平仄仄仄平平。父亲呢?同样来自祖母,所以传承了祖母的基因,第三组句上半句前半段跟祖母一样,第五字上变,即:平平仄仄平平仄;父亲出来了,母亲也就相应出来了,即:仄仄平平仄仄平。第四组句,母亲生了我,我的基因来自母亲,第五组句上半句代表我,我这一句的前半段就是母亲的基因,从第五字变,即:仄仄平平平仄仄,我的妻子跟我相应出来:平平仄仄仄平平。无论是仄起格式还是平起格式,都是这套思维逻辑,富有辩证,懂了之后,格律诗一点不难。我们列出来更直观:格式一,平起句:格式二,仄起句:格式三:平起首句押韵:格式四:仄起首句押韵:五律也是这套辩证关系。在此不赘述。彬宇总结说,格律诗就是一个辩证的对应系统,四组句句句对应,区别是第一组句和第四组句只是平仄关系的形式对应,而第二组句和第三组句是形式对应之外还加了内容对应。今天很多人写格律诗,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格律诗富含辩证法,由此可见一斑。从一点拓展出去,到线、到面、到宇宙、无限放大。这个点是一个触动点,推演开来是无穷无尽的,让人胸怀天下、视通万里。这本身也是拓展视野格局。战略思维是占领制高点、统摄万物,而发散思维则可说是战略思维的辅助,和类比思维也有相似性。彬宇说,诗千锤百炼,始得一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字字珠玑,一字千金,易一字而诗意全变,可谓大道至简,包罗万象。看似缩小,实是放大。以点带面,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架构多维空间。诗训练人的战略思维,抓大放小,抓住核心少数。三言两语,便统摄无尽内涵。所以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诗的意义显得尤其重大。古往今来的豪杰之士,皆具有战略思维、战略眼光。而写诗,便是培养战略思维的最佳方法。格律诗八句,代表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全方位无死角。每写一句,都关联全诗;每写一句都呼应其余。做格律诗,就像木工做活计,红木家具和木建结构均是榫卯结构,是阴阳互补关系,运用的也是辩证法。在木工活计中,球状鲁班锁是一种至高境界。格律诗恰如球状鲁班锁,将各种棱形、角形、方形等不规则的木物相和合而为圆球,外圆内方,代表圆满,塑造圆融思维。透过球状鲁班锁,就会明白即使各种奇形怪状的东西,放对了地方,便都能圆融相合,放错了地方,就互相抵牾龃龉。格律诗重视规则,规范严格,稍有出律出格便是不合格或破格,正如球状鲁班锁,但凡有一点棱角突出,都不能形成球状。所以格律诗是追求大圆满的,做人也要做完人,不可有瑕疵、过错。这也是格律诗所带给人的启发。彬宇说,写诗是情志所发,也是平素的所思所想。写诗之人都是重感情之人,从自己的情感展开,推己及人,进一步推及天下,体现的是一个人的情怀与格局。最终,诗的境界高下,全部体现在情怀与格局上。诗写到后面,便是激发人回小向大的发心,激发人悲天悯人的情怀与格局。这也是诗的终极关怀。彬宇富有创见的阐述令人叹为观止,他诚然已发现了诗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诗是如此美好——它首先是一种游戏,让你不自觉喜欢上它;然后你会不断地提升你对诗的理解和认知,随着认知的提升推动审美的提升,你会不自觉地去饱读经典,饱览历史,运用历史来镜鉴时代、当下与点滴。不断去发现世界的美,时常享受自然的律动,诗在无形中训练你的灵感思维、类比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辩证思维、跳跃思维、战略(统摄)思维,以及全方位无死角思考问题的圆融思维,全面开启你的人生智慧,无限打开你的生命格局,让你改头换面,成长为心怀天下、悲天悯人的圣贤豪杰、大人君子。彬宇曾经仿照形容中华文化精神的16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来形容中华文化智慧功能,也是16字:“无中生有,有中变大,大而化之,化及天下”。我则仿照此句式,来概括诗教之精神:“寓教于乐,乐在其中。集大成者,融汇贯通。”《中天而立集》是彬宇的第一部诗集,对诗有如此深刻之见解,其诗作一定让人怦然心动、迫不及待想要去读。所谓中天而立,是中华文化特征的一个高度概括,中华文化之光,应中天而立,普照四方。中华文化的智慧,如老子“道莅天下”的赞誉,中天而立,俯瞰芸芸众生,观照芸芸众生。彬宇告诉我,这部诗集搜录了他14岁至34岁这20年中的200首诗,出这部诗集是为了践行、推广诗教的理念。同时他又邀请了近百位书画艺术家将他的诗创作成了几百幅诗意画,推广美育的理念。他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书画艺术原本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和外衣,通过对书画艺术的审美,从而爱上书画艺术;通过爱上书画艺术,从而爱上中华文化。这就是他所倡导的诗教中国、美育华夏的理念。作诗,是一次创作;将诗意以传统国画的形式来表达,是再创作;而诗中的注释,是第三次创作,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释读与传播。他只是要带个头,期望用诗教和美育,成为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主力军,未来让更多的青少年,都能通过诗而与所有的学问全方位链接。彬宇的《中天而立集》开创了诗书画一体的新形式,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也是一座艺术的宝库。我由衷地感叹,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诗教诚然是孔子最为重视、最为伟大的教育方法。而彬宇则阐发了诗教的伟大。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无论是观照现实还是回顾历史,这都极具价值、极有意义。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25802.html

相关文章

融合茶与陈皮养生文化 陈李济陈皮养生茶道馆北京首店正式开业

“对于很多人来说,老字号就是时令年节中的一家铺子、一抹味道、一丝乡愁,饱含着人们对‘节日气息’和‘家乡味道’的记忆。在夏季伊始,万物始茂的小满时节,陈李济陈皮养生茶道馆(北京首店)正式开业。”5月21...

“草原游”如何实现逆势升级

作为世界四大草原之一,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美动人心弦,受到众多旅游爱好者青睐。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呼伦贝尔的文旅产业同样面对重重挑战。市场主体在想什么,准备做什么?新形势下文旅产业如何调整发展路径?春看...

上市公司扎堆跨界布局 异质结电池产业化提速

12月25日晚,三五互联公告,公司拟投资25亿元建设5GW超高效异质结(HJT)电池5G智慧工厂项目。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已有宝馨科技、乾景园林、正业科技等多家企业跨界布局异质结电池赛道。...

山东济宁高新区: 创新“3+3”模式 推动招商运营从“行商”到“坐商”转变

山东省济宁市高新区园区发展服务中心创新“政府规划先行+企业意向合作”“政府幕后搭台+企业前台唱戏”“政府审核把关+企业达标进驻”的“3+3”招商运营模式,在规划、建设、招商、运营等各个环节全面厘清政府...

今冬云南铝企减产启幕 预计影响产能达百万吨

季节性来水量差异影响下,近年来水电大省云南对区域内工业用电大户阶段性限电减产已近乎常态化。进入11月份后,有电解铝厂商开始逐渐调低在云南地区的运行产能,今冬限产大幕开启。行业分析人士认为,虽然此轮限电...

一季度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6943万千瓦

记者22日从国家能源局获悉,1至3月,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9.9亿千瓦,同比增长14.5%。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6.6亿千瓦,同比增长55%;风电装机容量约4.6亿千瓦,同比增长21.5%。...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