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或于2040年前后跨越农业强国门槛

数智人2023-05-31产业资讯159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一体化智库日前在京联合举行《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1)》发布会暨面向2035年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学术研讨会。根据《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1)——面向2035年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预计到2035年中国将基本实现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特征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最有可能在2040年前后跨越农业强国门槛。《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1)——面向2035年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以下简称《报告》)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组织编撰的年度研究报告,包括主报告和综合篇、产业发展篇、乡村建设篇、农民生活篇等4篇研究专题。根据主报告的预测结果,2035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达到70%以上,农食相关行业与农林牧渔业的增加值比值超过2,化肥施用强度下降到225千克/公顷左右,农业生产基础进一步夯实;村庄常住人口规模超过1500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在72%左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更加完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8,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强。预计到2035年中国将基本实现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特征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主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既是新发展阶段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任务,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农业强国以“四强一高”为基本特征,即农业供给保障能力强、农业竞争力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和农业发展水平高。预计中国最有可能在2040年前后跨越农业强国门槛,保守估计农业强国的实现应不晚于2045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采取分阶段推进、分类推进和协同推进的方式。一是发挥农业强省强区的示范引领作用,主要涉及东部农业发达省份,农垦系统、各类农业园区示范区、大中城市的都市农区等。二是突破现代种业、农机装备制造和智慧农业等重点产业发展瓶颈,到2025年奠定重点产业的技术基础,到2035年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三是促进经营主体的分工与专业化,力争到2035年高素质农民占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超过30%,有力支撑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和农业强国的建设。产业发展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农村产业现代化建设进程明显滞后,农村人力资本不足、小农户为主体、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先进科学技术和装备难以本土化、粗放型的生产方式等仍制约着农村产业现代化进程。推动农村产业现代化,应强化乡村人才培育、推进村庄规划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先进科技装备与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头作用。保障粮食安全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性要求。《报告》认为,面向2035年的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核心内涵是确保任何情况下粮食等食物供给的充足性和韧性。总体思路是:保障粮食和其他食物供给和价格基本稳定,满足居民食物消费升级需要,守住粮食安全底线,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健全粮食安全社会网;实现国内粮食生产能力由7亿吨水平向7.5亿吨水平转变,常态下中国粮食供给能力达到9亿吨水平。种业现代化对于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报告》指出,中国农作物种业现代化必须坚持走创新驱动、市场主导的发展道路。应加强不同育种机构的分工和合作,提高行业准入标准、放宽品种审定权限,加大重点领域和繁育基地建设,完善种业支持政策。农村集体经济的现代化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报告》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国家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已经发生了转变。应把握历史契机,有计划、分步骤地重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的现代化转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的是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农民现代化是农民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报告》指出,推进我国农民现代化应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为着眼点,以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抓手,着重从破除体制机制瓶颈、推进村庄自我建设与引导农民观念行为改善三个方面着手。农民收入水平是农民生活改善的基础,为了实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一目标,需要建立农村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机制。《报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和收入结构的优化反映出新时代农民福祉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但是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逐步放缓,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依然显著。要以促进转移就业、创新生产经营、深化制度改革和强化政策支撑为重点,建立农村居民多渠道稳定增收的长效韧性机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确保亿万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激活农村消费市场、释放农村消费潜力是扩大内需、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和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也是改善农民生活的要求。《报告》分析了中国农村消费的变动特征;探讨了农村消费的影响因素和未来潜力;依据情景模拟方案对2035年农村八大类消费支出和农产品消费进行了模拟预测。报告认为,有必要通过保障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农村消费结构升级以及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来促进农村消费。(记者班娟娟实习生杨维兴)转自:经济参考网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25764.html

相关文章

元旦假期北京市公园风景区纳客147.6万人次

中新网北京1月2日电(徐婧)1月2日,56.8万市民走进北京市公园风景区。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获悉,元旦假期,北京市公园风景区共接待游客147.6万人次。全市公园运行平稳,安全有序。据介绍,节日前夕...

一季度物流运行实现“开门红” 中国经济发展既有量的增长也有质的提升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4月2日发布3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数据显示,随着供应链上下游活动趋于活跃,3月份物流需求恢复加快,景气指数回升明显,重回扩张区间。3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1.5%,较上月...

“艺博会”为“两岸匠心”拓商路找订单

中新社莆田5月6日电(林春茵林剑冰)在5日落幕的第十五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以下简称“艺博会”)上,第一次参会的台湾传统灯笼传承人康桂箖接到不少订单。她带来的60多种灯笼形形色色,备受一些同...

多地推出精彩赛事,带动门票、周边产品消费等不断增长 体育经济激发消费潜力

核心阅读吉林白山,多项冰雪赛事吸引力攀升,雪具消费正旺;四川成都,观赛成为新热潮,带动门票、周边产品消费;贵州黔东南,“村超”等赛事成为品牌,为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助力。近年来,随着居民消费呈现差异化...

“小日子”推动“大消费”

熬过疫情的湖南高桥大市场迎来消费热潮,商户们信心满满——“小日子”推动“大消费”开栏的话今年,恢复和扩大消费被摆到了经济工作的优先位置。开年以来,一系列促消费举措快速出台落地,多种多样促消费活动陆续登...

春运数据展现复苏动力

2月15日,历时40天的2023年春运正式收官。作为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的第一个春运,人民群众出行需求集中释放,春运期间全社会人员流动量约47.33亿人次。其中,营业性客运量约15.95亿人次,比2...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