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住身份证被伪造、买卖、冒用的漏洞
据11月12日澎湃新闻网报道,近年来,我国多次打击伪造、买卖居民身份证违法犯罪,但相关行为仍在网络上进行。近日,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及招聘软件上发现,仍有不少卖家声称出售身份证,有真的也有高仿的。毫无疑问,身份证是每一个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使用频率极高的证件,也关系着人们的诸多权益。比如,有人因为身份信息被冒用注册公司,进而“被法人”“被老赖”;有人因丢失的身份证和银行卡被犯罪分子用来洗钱,进而涉嫌帮信犯罪;还有未成年人利用成年人身份信息,绕开网游和直播平台身份验证,肆意充值、打赏……正因如此,有关部门曾多次开展针对伪造、买卖居民身份证及衍生违法犯罪行为的整治行动,也取得了一定效果——开展打击电信网络犯罪的“断卡行动”,清理整治了海量涉诈电话卡、物联网卡及关联互联网账号,打击了通过网络买卖居民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卡等“四件套”犯罪链条;公安部门通过建立申领居民身份证登记指纹信息制度、失效居民身份证信息核查系统等,有效减少了身份证件信息被冒用的几率……目前,我国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居民身份证法等对于伪造、变造、买卖居民身份证件行为有详尽规定,尤其是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增设买卖身份证件罪和使用虚假身份证件罪后,有关部门对相关犯罪的打击力度有所加强。但从媒体报道看,有关行为虽然有所收敛,但仍未根除,这与不法分子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信息技术逃避打击有很大关系。比如,一些交易转向“暗网”进行,相关交易结算也改用加密的虚拟货币;不法分子先在正规的社交平台、招聘软件发布引流信息,再跳转到第三方平台或软件促成交易以躲避监管等。搭上了互联网的传统违法犯罪行为,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非接触式的操作手段和特征,让有关部门在获取证据、证明因果关系等方面遇到了比以往更大的困难。如此现实语境下,利用新技术和手段寻求治理突破变得愈发迫切。比如,针对身份证件挂失后其电子芯片仍然可识别,及在多数场景下仍可使用的问题,专家建议加强在线挂失申报信息的共享和应用,让身份证件电子芯片的失效、注销更加及时,缩小不法分子作案的窗口期。同时,随着数字社会的到来,数据驱动应该成为各级各部门提高治理效能的一种思路和选择。不管是出于对证件的管理,还是出于对社会秩序、公众财产等方方面面权益的维护,身份证被伪造、买卖、冒用的漏洞都应被尽快堵上。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24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