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2022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云网协同和算网融合发展,有序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升级。本期邀请专家围绕数字基础设施相关问题进行研讨。主持人:什么是数字基础设施?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有何意义和作用?曾宇(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主任):数字基础设施主要指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下,支撑社会生产力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是数据要素的重要载体,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数字文化的重要依托。数字基础设施应用涉及诸多与国民经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领域,如通信、能源、交通、金融、物流等,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性、融合性等特点。数字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一是以5G/6G、卫星互联网、新一代通信网络、未来网络等为代表的网络基础设施;二是以云计算中心、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物联网服务平台、平台型互联网企业应用服务平台等为代表的信息服务基础设施;三是以超级计算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支撑类基础设施;四是支撑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及关键行业信息化应用的重要信息基础设施等。当前,我国发展环境正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数字基础设施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数字基础设施基于其承载的应用服务,推动信息技术及应用渗透扩散到各行各业,使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实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数字基础设施通过提供技术应用服务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通过支撑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同经济活动紧密结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数字基础设施为新技术、新应用、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提供重要载体和平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具体而言,一是促进农业生产率提高、产业附加值提升。2021年全国装备北斗导航设备作业面积超过6000万亩,累计创建9个农业物联网示范省份、建设100个数字农业试点项目。基于农业地理信息测绘平台、农业生产管理平台、农业大数据平台、农产品交易服务平台等数字基础设施助力农业生产流通精细化管理,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互联网营销,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二是加速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截至2022年6月,我国5G基站建设总数已达185.4万,具有一定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特色平台超过150家,连接工业设备超过7900万台,工业互联网在45个国民经济大类中得到应用,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迈过万亿元大关。数字基础设施大幅提升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效率,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链优化集聚、跨界融合,助力我国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是推动服务业蓬勃发展。依托数字基础设施,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产业迅猛发展,并在农业、制造业等领域形成新的应用场景和服务模式,推动企业数字化、平台化、生态化转型升级。四是数字基础设施作为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支撑,助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推动社会公共服务更加便捷、普惠、均等。数字基础设施大量使用高端中央处理器、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操作系统、数据库、行业应用软件等产品,要大力发展自主可控核心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等软硬件产品,进一步构建数字基础设施平台,如大数据服务平台、智能计算服务平台、超级计算服务平台等,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应用微观生态。数字基础设施生命周期在5年左右,如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会造成巨大的投资浪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能源密集型领域,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强大资本市场和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大型数字基础设施时需统筹考虑区域资源禀赋和要素比较优势,避免重复建设、资源闲置和浪费。当前信息技术加快迭代发展,要基于未来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加大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实验验证、前瞻部署应用和统筹规划。未来量子网络将对现有传统基于TCP/IP协议的互联网形成挑战,要特别重视量子网络建设。当前我国数字经济总量占GDP近40%,发展量子网络,对确保我国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要特别重视新型数据交换中心、面向全联网的标识解析平台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要特别重视融合型数字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如建设集云计算中心、大数据中心、超算中心等于一体的数字基础设施平台,为行业创新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主持人:近年来,我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哪些成效?王志勤(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信息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战略地位与基础作用日益凸显。在政府、企业共同努力下,我国构建了全球规模最大、性能最优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我国“双千兆”网络发展提速提质,网络与用户规模全球领先。一是实现“县县通5G”。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5G独立组网网络,截至2022年6月底,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185.4万个,占全球5G基站数量超过60%。5G网络在实现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至覆盖全国所有县城城区和92%的乡镇镇区。二是千兆光网具备覆盖近80%家庭的能力。全国300个城市启动千兆光网建设,千兆网络服务能力加快向城市和重点乡镇延伸覆盖。截至2022年6月底,我国部署10G-PON及以上端口超1103.3万个,数量全球领先。千兆光网具备覆盖4亿户家庭的能力,约占全国家庭总数的80%,覆盖比例远超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三是“双千兆”网络用户规模全球领先。截至2022年6月底,全国5G移动电话用户达4.55亿户,用户规模占全球比重超60%;工业、港口和医院等重点领域建成5G行业虚拟专网6518个。千兆光网接入用户达6111.3万户,用户规模排名全球第一。电信普遍服务深入推进,“村村通宽带”有效弥合数字鸿沟。一是偏远落后地区通信难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我国累计支持13万个行政村光纤网络建设和6万个农村4G基站建设。2021年底,所有行政村已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从漠河以北到南沙群岛,从乌苏里江到帕米尔高原,过去要爬到山上举着手机四处“找信号”的村民,现在拿起手机、动动手指就能享受便捷的网络服务。二是网络服务走进千家万户。截至2022年6月底,我国移动电话普及率、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均超120%,农村电商、远程医疗、智慧乡村等新模式在县域乡村地区广泛兴起。例如,新疆布尔津禾木村借助短视频吸引全国游客前来打卡,毕节化屋苗族刺绣借助电商直播畅销全国各地,农民们都说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数据成了新农资。面向万物互联,网络支撑与融通赋能能力持续提升。一是算网融合发展成效显著。“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启动,全国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八大枢纽节点为基础,构建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各地数据中心项目密集开工,截至2022年6月底,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590万标准机架,服务器规模近2000万台。云网协同、算网融合持续演进,跨区域数据中心互联互通和算力调度水平持续提升,有力推进全国算力“一张网”建设,日益满足交通、能源、工业、医疗等领域多样化、差异化应用需求。二是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实现从“通路”到“通车”。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均已支持IPv6,IPv6网络“高速公路”全面建成。截至2022年6月底,我国IPv6活跃用户数占全部网民数的67.5%,已申请的IPv6地址资源位居世界第二,IPv6普及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是工业互联网作为融合基础设施支撑数字化发展。企业内、外网建设稳步推进,高质量外网覆盖300多个地级行政区,同时,企业内网改造提速,时间敏感网络等新技术开始探索应用。“5G+工业互联网”项目已超3100个,优秀应用案例快速涌现。标识解析体系基本建成,为实现产业数据安全共享和可信流通开辟关键路径。平台体系加快建设,成为汇聚数字化服务生态、深化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平台超过150家。安全防护壁垒更加坚实,漏洞排查、威胁信息通报、应急处置等公共安全服务能力稳步提升。融合应用新模式新业态在45个国民经济大类行业落地,探索形成上万个案例,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迈向纵深,助力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企业提质降本增效。主持人: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有何意义?我国基础设施智能升级情况如何?李广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研究员):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对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积极作用。第一,大规模促进数字产业化发展。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对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需求非常大,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是推动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第二,大幅度提升传统基础设施的功能和效益。对传统基础设施而言,智能化改造升级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仅可以提升传统基础设施自身价值,也能将整个设施及其服务对象融为一体,提高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第三,促进传统基础设施领域衍生出众多新业态、新模式,从而促使全行业转型升级。因此,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促进传统基础设施向融合基础设施转变,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能源、交通与城市基础设施等传统基础设施领域不断加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行业面貌与发展模式发生巨大变化,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例如,国家电网不断推进电网生产与用电服务数字化,企业生产管理效益极大提高。从电网生产数字化看,强化电网规划、建设、调度、运行、检修等全环节数字化管控,推广应用图数一体、在线交互的“网上电网”,有力支撑各电压等级电网在线可视化诊断评价、智能规划和精准投资,基本实现“电网一张图,数据一个源,业务一条线”。从用电服务数字化看,通过打造融合线上线下服务的“网上国网”平台,全面推行线上办电、交费、查询等125项业务功能,实现服务一个入口、客户一次注册、业务一网通办。平台累计注册用户数突破1.26亿,线上缴费9.8亿笔,金额1400亿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力推行线上办电,提供“欠费不停电”“不计滞纳金”等贴心服务,让人民群众足不出户享受便捷服务。作为世界第七大深水港的青岛港,于2017年被改造成亚洲第一个自动化港口。改造后,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不断刷新世界纪录,搬运集装箱的车辆无需驾驶员,实现无人值守。垃圾处理一直是困扰城市发展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的无人垃圾处理技术,有望解决这个难题。青岛国真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Eiiplat环境产业互联网平台,以工业互联网技术赋能垃圾处置。浙江杭州富阳循环经济产业园餐厨厨余垃圾处置智能工厂,通过运用物联感知设备与大数据、云计算、微平台等技术,实现厂区生产智能管控与智能运维,现场生产无人化运行,并根据厂区运行数据建立算法模型反向控制优化生产工艺与调度,有效减少能耗28%,提高产能20%,实现综合增效20%以上。“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一步加强能源、交通、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已出台一系列促进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的政策措施。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不仅涉及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跨区域统筹,还涉及智能化改造所必需的通信网络一体化、数据共享交换等业务,因此需加强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统筹协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加快交通、能源、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要“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设置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网联化升级工程,规划智能铁路、智慧公路、智慧港口、智能航运、智慧民航、智慧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七大智能化建设项目。《“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要“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推动能源基础设施数字化,加快信息技术和能源产业融合发展,推动能源产业数字化升级,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能源领域的推广应用。《“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要求“加快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智慧化转型发展”,明确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与改造,加快推进城市交通、水、能源、环卫、园林绿化等系统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与改造,加强泛在感知、终端联网、智能调度体系构建。一系列国家规划和政策措施,将极大推进未来我国传统基础设施行业现代化进程,传统行业面貌将发生巨大变化。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24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