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为下一步绿色金融工作“划重点”
本报记者刘琪见习记者韩昱“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面临诸多挑战。但全球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不会改变。”11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以视频发言方式参加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2022年年会时,列出了下一步推动绿色金融工作的四大重点。第一,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大力提升碳核算和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第二,用好用足金融政策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第三,切实防范气候环境相关金融风险。第四,深度参与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与治理。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央行对于绿色金融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绿色债券年内增速显著,位居世界前列。同时,我国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创新,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在“用好用足金融政策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层面,央行已取得卓越的成绩。宣昌能在总结近年来央行牵头推动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经验时介绍说,截至2022年9月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为20.9万亿元,同比增长41.4%;绿色债券存量规模逾1.26万亿元,均居全球前列。“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票据等绿色金融产品快速发展,得益于央行低利率的政策支持。”光大科技创新总监、社科院研究员王硕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称,为引导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绿色低碳转型,央行先后创新推出了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碳减排支持工具为例,其发放对象为支持绿色金融服务的全国性金融机构,利率为1.75%,可大幅降低金融机构绿色贷款的资金成本,从而起到了为“减碳”企业定向降低利率的良好作用。在用好用足金融政策支持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宣昌能表示,在总结推广试验区成熟经验的基础上,适时开展试验区升级扩容工作。“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设立和发展,对于推广和普及绿色金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投资协会投资咨询专业委员会绿创办公室副主任郭海飞认为,试验区的先行先试,极大地推动了实体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为绿色金融在全国推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王硕表示,我国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目前已形成的“七省(区、市)十地”的探索模式。有的地区聚焦绿色金融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服务;有的地区侧重于绿色金融对黄河生态保护带和长江经济带流域的生态保护;还有的地区偏重于绿色金融改革与经济增长相互兼容的探索。这些地方政策的优秀经验总结,都对绿色金融在政策制定、产品创新、组织体系、服务保障、专家队伍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央行后续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工作重点,多位专家认为,“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大力提升碳核算和信息披露水平”将是关键发力点。郭海飞表示,央行可以要求金融机构加强对所支持项目实际环境效益的信息披露,确保绿色低碳发展落到实处,避免资金挪用、“漂绿”“伪绿”等现象。“央行可推动强化和细化信披要求,完善碳核算体系,夯实绿色金融的数据基础。”田利辉说。此外,郭海飞还补充道,由于绿色低碳项目建设运营周期较长,金融机构应注意解决期限错配的难题。否则可能出现贷款到期还清,但项目仍未建设完成的问题,项目的实际环境效益也将存在滞后性,导致无法核实。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24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