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健康素养稳步向上
记者在上海、浙江、湖南、宁夏等地调研发现,近年来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逐步提升,其间各地健康科普工作取得不少创新亮眼的成果,但与此同时,互联网上仍有一些伪专家、伪科普给公众健康造成误导。专家建议,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健康科普工作中的主阵地,医务人员作为主力军,尤需在“生产”高质量健康科普方面“动脑筋”“下功夫”,加快传播“科普火种”,让居民触手可及更多“好看、好听、好记、好用”的健康知识。健康“提素”稳步向上健康素养是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不低于22%和30%。从全国多地看,尽管不同区域进度不同,但是总体呈现稳步提升态势。截至“十三五”末,宁夏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9.7%,高于《健康宁夏2030规划》中要求的16%。“我们有信心在‘十四五’末达到并超过25%的预期值。”宁夏回族自治区健康教育所副所长武岩说,2021年宁夏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4.16%,较前一年增长了4.46个百分点,呈稳步提升态势,进一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25.4%。在宁波,2021年居民健康素养为37.3%;在上海,2021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8.25%,创历史新高,实现14年“连升”。除了传统的线下讲座,线上科普也不断发挥重要作用。宁波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所长、市级青年文明号号长董莹说,作为宁波覆盖机构最广、网点数量最多的权威健康科普平台,“宁波健康教育云平台”除了覆盖全市204家医疗卫生机构,还拓展到农村文化礼堂、村居委会、社会养老机构、酒店等,2021年平台各类视频累计播放8824.8万次,日均播放达到24万次。今年夏天,《健康脱口秀》第二季在上海启动,该节目在2021年的浏览量超过10亿人次。“没讲过脱口秀的医生,他的科普生涯是不完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的这句话带动了业界对健康科普的关注。上海市卫健委健康促进处处长王彤说,《健康脱口秀》受到各年龄层欢迎,是因为这个形式比较新颖,也标志着一批医生真正愿意“俯身”做科普的时代到来。科普“提速”尚面临部分挑战目前,健康科普虽然百花齐放,但与此同时也面临不少挑战,比如形式单一、内容雷同、伪科普和虚假信息层出不穷等,给健康科普提速带来部分挑战。一是公益性和营利性、专业性和通俗性的矛盾有待破解。武岩说,虽然各级政府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健康科普效果距离人民群众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尚有提升空间,较高的医学门槛导致医学知识的科学性、专业性与大众传播的群众性、通俗性存有距离。一些医生坦言,30年前爷爷奶奶辈主要通过看报纸、15年前父母辈主要通过看电视获取信息,但是近年来父母辈基本都在刷抖音、快手,短视频成为他们了解外界的重要渠道。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时有发生。此外,不乏一些科普书籍是以申报奖项为目的,其内容未必是公众喜闻乐见的。二是科普内容虽然增多但是爆款偏少。一些医生表示,健康传播的工作主要由医院宣传部门负责,医生做科普缺乏可持续性的专业团队指导和运营,科普传播的影响力有限。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崔松,曾获上海市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一等奖。相比过去做健康科普时轻车熟路,近年来他开始有点“烦恼”,因为把科普作为“必选项”的医生越来越多,科普也开始内卷。“用年轻人的话说,我得不停‘上新’,才能不‘掉粉’。”崔松说,为此,他一方面在临床中聆听更多需求、积累更多经验,另一方面不断挖新点子、找新形式。三是部分“主力军”积极性不高或时间不够。部分医生认为,目前公立医院医生做健康传播激励机制不够充分,“健康传播做得再好也比不上发论文等科研工作”的观念在某些地方仍是“主流”。此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宁夏妇女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中心主任王利霞等医生称,他们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科普活动,但没有在抖音等社交平台上开设个人账号,主要是除了日常诊疗之外,用于科普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多管齐下提升科普传播“含金量”与“含新量”业内人士认为,深入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普及,提升居民健康素养,离不开医疗机构“主阵地”和医生“主力军”的作用,同时在“全民皆可创作”的短视频生产力时代,健康科普发布和传播的机制待完善、模式待创新、效能待提升。一是完善健康传播体系,建立完善医务人员健康传播考核激励机制。王彤建议健康科普要坚持“三化”,即体系化、制度化、品牌化。“相对医教研,科普比较碎片化,仅凭医生个人爱好,可持续性比较差,形成比较完整完善的体系是非常重要的。”王彤说,把健康科普纳入医生的工作绩效、评先评优、职称评审、患者满意度等,大家做起来更有干劲。另外,科普和新闻一样讲究时效,建议画好四张表,即时间表、事件表、问题表和创新表,提高传播“含新量”与“含金量”。二是深化轮岗培养模式,提升健康教育服务质量。王利霞建议,当前医疗科普关键在人才培养,尤其是基层人才培养,建议通过更多联合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效果。三是鼓励创新模式,借助平台开设更多公益性健康科普栏目。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希望流量平台能提高准入标准,为健康科普留出一片“优质土壤”,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另一方面也希望科普工作者能把公众的需求导向作为备课方向,既有“广撒网”也有“点单式”,进一步提升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从肝胆外科转为专职负责医院健康促进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医生姚乐表示,一个能“出圈”的健康科普,它一定不是泛泛而谈的,而是在形式上“接地气”,在内容上“取悦观众”,从而尽力帮助大家“听得进、学得会、用得上”,稳步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加快推广健康生活方式。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23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