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融合待破题,京津冀协同进入激发首都领头功能新阶段
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主办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第1期)6月9日举办。论坛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与形势分析”主题,邀请多位专家对京津冀协同发展7年来的成果与当前形势发表观点。多位专家认为,7年间,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一定成果,三地互投金额增长近4000亿元,特别是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显著。下一步,协同发展将进入激发首都领头功能新阶段,深度融合仍待破题。论坛上,首都经贸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叶堂林基于大数据分析了京津冀产业协同进展。叶堂林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7年来,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显著。数据显示,2020年,北京在营企业注册资本总额在京津冀三地的占比为73.95%,相比2014年下降了9.57个百分点。天津在营资本占比上升了3.72%,河北上升了5.85%。具体从北京重点疏解的批发和零售业来看,7年间,北京批发和零售业在营资本增长54.56%,天津增长126.92%,河北增长127.70%。“从增速可以看出,得益于非首都功能疏解,北京批发零售业的增长被显著抑制。”叶堂林说。不仅如此,三地产业分工也日益明朗。从注册资本来看,北京注册资本最多的是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和金融业;天津主要是金融业、科学技术研究服务业;河北在营注册资本最多的是制造业,其次为批发零售业、建筑业。投资数据的增长也显现出三地协同发展的加深。北京是京津冀三地互投的资本辐射中心,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20年,三地互投金额从1495亿元增长到5304亿元,其中,北京对津冀的投资达到4273.81亿元。“这表明北京的资本在区域辐射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叶堂林分析。尽管成果显著,但下一步的深度融合仍面临很多挑战。中国人民大学首发院发布的分析报告认为,历经7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将进入激发首都领头功能的新阶段,如何进一步促进北京的高新科技成果在津冀就近实现落地转化,将是面临的一大课题。叶堂林也认为,目前,京津冀三地之间创新能力落差和缺乏有效的成果转化机制,制约了北京的科技成果在津冀的落地转化。他建议,要搭建专业化的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平台,支持北京的研发机构面向津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开展关键性的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支持北京的研发机构,在津冀主要的产业集聚园区,设立创新服务平台;进一步鼓励中关村在津冀设立特色产业创新中心和孵化器等各类创新平台。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21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