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研发全球现有7条路线88个进入临床试验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透露,目前,全球共有7条新冠疫苗研发技术路线,现在共有272个候选疫苗,其中88个进入临床试验。中科院学部30日在北京举行第七期学术年会全体院士学术报告会,中科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高福以《疾病防控与健康中国:向科学要答案》为题作报告。他说,不同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策略都表明,疫苗可能是最终的解决方案。目前,全球共有7条疫苗研发技术路线,分别是灭活苗、减毒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病毒载体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以及核酸疫苗(包括DNA疫苗和RNA疫苗)。现在全球共有272个候选疫苗,其中88个进入临床试验。在全球新冠疫苗研发中,中国目前已有3款灭活疫苗、1款腺病毒载体疫苗获附条件上市,1款重组蛋白疫苗获批应急使用。这几款疫苗均表现出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高福介绍,他领导的研究团队还筛选出两株单克隆抗体CA1和CB6,能够阻断新冠病毒RBD蛋白与hACE2受体结合,有较强的中和活性,通过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中进行测试发现,CB6-LALA可以抑制新冠病毒的病毒滴度,并减少感染相关的肺损伤。这对病毒RBD蛋白表位的鉴定至关重要,将为开发疫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同时,分离出的具有中和作用的单克隆抗体CB6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新冠肺炎治疗药物,目前中美均已进入临床试验。他指出,通过分享各国的抗疫经验,确定有效的防控策略,可以帮助国际社会共同面对新冠的大流行。其团队发现,查明和管理以及识别和隔离密切接触者,是至关重要的遏制措施,对于中国的防疫道路至关重要。虽然中国现在几乎停止了本地传播,但必须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抑制措施,以防止与进口有关的病例重新在社区传播。中国在武汉疫情得以控制之后,又出现黑龙江绥芬河、吉林舒兰和北京、青岛等多次小范围的疫情。高福团队通过基因组测序,对病毒进行溯源,发现多起疫情是由进口冷链产品通过国际海洋渔业贸易受到较高负荷的新冠病毒污染,新冠病毒可通过远距离近距离接触传播给冷链装卸或加工工人引起,并且在青岛冷链产品外包装上分离到了新冠病毒。高福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公众科普需求非常强烈,通过比较浅显的语言,将科学表述清楚,真正回应公众需求,让公众能够接受正确、准确的信息,“隔离”信息流行病,是广大科研人员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记者孙自法)转自:中新社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20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