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法中介为何劝客户把房贷置换为经营贷?

数智人2023-05-31产业资讯177
近期,一些不法中介发掘“商机”,向消费者推介房贷转经营贷,宣称可以“转贷降息”,诱导消费者使用中介过桥资金结清房贷,再到银行办理经营贷归还过桥资金。然而,所谓的“转贷降息”看似利息更优惠,实际却隐藏违法违约隐患、高额收费陷阱、个人征信受损、资金链断裂、信息泄露等风险。12月20日,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2年第8期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警惕不法中介诱导,认清违规转贷背后隐藏的风险,防范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要特别注意四大风险。中介违规操作给消费者带来违约违法隐患根据相关监管规定,经营贷须用于生产经营周转。银行与消费者贷款合同会明确约定贷款用途,但在“转贷”操作下,银行若发现经营贷款资金未按照合同约定使用,最终将由消费者承担违约责任,不但可能被银行要求提前还贷,个人征信也会受到影响。此外,在经营贷办理过程中,不法中介宣称可以提供办理各项证件、材料的服务,“帮助”消费者申请贷款,其实是通过伪造流水、包装空壳公司等手段获得申请经营贷资格,此行为涉嫌骗取银行贷款,消费者甚至可能会被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据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即使中介通过弄虚作假的手段成功帮客户申请到经营贷,在贷后管理中,银行也会跟踪该公司的经营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监测到贷款违规进入楼市,银行将会要求客户限期还清所有贷款,客户个人征信也会留下不良记录。对于违规包装出来的经营贷,抽贷并非小概率事件。去年全国多地银保监局都针对经营贷违规进入楼市开展专项行动,不少客户收到银行抽贷的通知,短期内凑不齐钱还贷款,只能找高息过桥资金应急,甚至不得不低价卖房筹款。北京时代九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许桂林律师表示,如果借款人和贷款中介在申请贷款的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的行为,又给银行造成坏账,可能涉嫌骗取贷款罪,银行可以报警追究刑事责任。我国《刑法》规定,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贷款,给银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给银行造成特别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根据司法解释,骗取贷款金额在100万以上,给银行造成的损失在20万元以上就可以立案。中介垫付“过桥资金”息费隐藏诸多猫腻银保监会风险提示指出,不法中介所谓的“转贷降息”,需要消费者先结清住房按揭贷款,再以房屋作抵押办理经营贷。不法中介为牟取非法利益,往往怂恿消费者使用中介的过桥资金偿还剩余房贷,并从中收取垫资过桥利息、服务费、手续费等各种名目的高额费用,消费者“转贷”后的综合资金成本可能高于房贷正常息费水平。即使最终申请经营贷失败,消费者仍将被中介要求承担上述各项高额费用,同时还将承担高息过桥资金的还款压力。根据北青报记者当时的调查,过桥资金利率,不同城市不同中介的标准有高有低,低的能到万分之五,高的能到千分之二。但是,只要经营贷没放款,这笔过桥资金是用一天就要收一天。虽然中介都说很快就能搞定,但现实中也有部分客户在贷款过程中遇到意想不到的“岔子”,一个月才放下款来,过桥利息就花了一大笔。此外,还有少数“无良”中介会在办理过程中,以各种名义加收额外费用,比如担保费、公证费等,转贷者骑虎难下只能应允,最后发现,转贷的成本比自己预想的高了很多。“以贷还贷”等操作存在资金链断裂风险经营贷与住房贷款在贷款条件、利息、资金用途、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比如,经营贷的期限较短,还款要求也很不一样,且本金大多需一次性偿还,借款人若无稳定的资金来源,贷款到期后不能及时偿还本金,可能产生资金链断裂风险。据北青报记者调查,大部分银行会要求经营贷客户1年或3年,最多5年续签一次。利率越低,续贷的间隔越短。每次续贷,银行还会按程序审查这家企业的贷款资质和经营情况。银行不会保证一定会成功续贷,更不会保证续贷时利率与原来一样。续签的时候,大部分银行会要求先一次性归还本金,等成功续贷之后再发放一笔新的贷款。客户如果还不上这笔钱,到时还要找中介的过桥资金应急。有银行人士表示,最近两年因为疫情的原因,为支持实体经济,正常经营的小微企业基本都能无本续贷,很多人会感觉经营贷很宽松,以后政策如果变了,优惠便利条件没有了,贷款利率也可能会变高。这都是借款人必须考虑的政策风险。部分中介泄露或出售消费者个人信息消费者选择“贷款中介”的“转贷”服务,需要将身份信息、账户信息、家庭成员信息、财产信息等相关重要信息提供给中介。部分中介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后,为谋取非法利益可能会泄露、出售相关信息,侵害消费者信息安全权。银保监会消保局提醒广大消费者,要合理评估个人或家庭实际情况,若有提前还贷或者其他金融业务需求,应向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进行咨询了解相关情况。申请贷款时,提供真实有效的贷款申请材料;在合同签署时,认真阅读条款,重点关注利率、费用、权利义务、风险提示等重要内容,谨慎对待签字、授权环节;借贷后,注意按照约定用途使用贷款,避免挪作他用,产生违约责任,影响个人征信。此外,在办理金融业务时,不随意透露身份信息、银行账号、财产情况等个人信息,防止信息泄露的风险;不轻易登录不明机构网站和转发链接;不轻信自称某金融机构的陌生来电,避免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甚至造成财产损失。文/本报记者程婕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19743.html

相关文章

从“零”基础到世界最大医疗保障网

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医疗奇迹——曾经,中国医疗资源极度匮乏,各地疫病肆意,人民缺医少药,医疗保障“零”基础;现在,中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13.6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全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一张...

组合支付、智能存款、线上贷款、缴税……数字人民币应用功能“上新”了!

继去年数字人民币累计开立个人钱包超2.6亿个后,今年以来,数字人民币新支付场景和支付功能试点仍在加速。近日,记者注意到,数字人民币“计息”功能、组合支付、硬钱包绑定等几项新功能正在多家银行试点,除此之...

23家公司IPO闯关失利 业绩真实性频被问询

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9月27日记者发稿,年内共有23家公司IPO被否,较去年同期增长21.04%。从被否原因来看,业绩真实性、持续经营能力、关联交易及内控问题等成为多数企业闯关资本市场的“拦路虎”。业...

优化营商环境40条具体措施公布

9月3日,市场监管总局出台了《市场监管部门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举措(2024年版)》。要点如下:针对限制企业跨区迁移、冒名登记、职业索赔等问题,主动回应经营主体关切,提出企业异地迁移可以直接到迁入地办理登...

2022年,人工智能带给人类更多惊喜

◎实习记者都芃即将过去的2022年,对于人工智能来说是值得铭记的一年。大批人工智能相关应用走出实验室,向着大范围落地实践不断迈进。AI“黑科技”加持下的北京冬奥会异彩纷呈;无人驾驶开启多城试点,未来交...

C919正式入列中国国航、南方航空机队 进入多用户运营新阶段

随着机库大门缓缓拉开,喷涂着五星红旗的中国国航C919首架机与红色木棉花涂装的南方航空C919首架机同台亮相。8月28日,中国国航和南方航空在中国商飞总装制造中心浦东基地同时接收首架C919飞机。在当...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