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旧如故,百年红色建筑这样焕发新生
“我是建设者,我来为您说二大。本次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维护保养工程,自去年11月闭馆开始,前后共经历5个多月。维护保养的范围全面覆盖了屋面、外立面以及室内部分……”5月4日,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以崭新的面貌向公众重新开放。上海静安建筑装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七项目经理部生产主管、纪念馆现场施工负责人黄俊雄作为志愿者正在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解老建筑修复的故事。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位于上海老成都北路7弄3号,曾名为辅德里625号。它的历史地位不容忽视。1922年7月,陈独秀、张国焘、李达、杨明斋、罗章龙、王尽美、许白昊、蔡和森、谭平山、李震瀛、施存统等12名党员从全国各地赶来在此相聚。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他们,在这处上海老式弄堂里,召开了为期八天的“中共二大”会议。这次会议开创了中共创建史上的多个“第一”:第一次提出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党的统一战线思想——民主的联合战线的思想;第一次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宣言》;制定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一次明文提出“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我们要让‘老房子’恢复原貌,让每一块青砖,每一条嵌缝,每一个门楣都恢复到它原来的样子,展示良好的形象。”正如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尤玮所期待,历经169个日夜、4056个小时,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在加固建筑本体、修复风貌的同时,优化了场馆空间布局、改造提升展陈,以更丰富、更创新的表现方式呈现“石库门里的纪念馆”,再现了辅德里1915年建造之初的历史风貌。事实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根据去年的复核统计,全市自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上海解放,现共存包括旧址、遗址在内的红色资源612处。经过百年风雨的上海红色建筑,正在能工巧匠的修缮下“焕发新生”。纪念馆的南侧墙面靠近延安路高架,又是行人主干道,清水墙上有八个石库门门洞,一个门洞两侧还有16根立柱。这里正是此次维护保养中,修复的重点和难点。“因为中共二大会议纪念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严格按照‘修旧如故’的原则,要用原材料和原工艺。”黄俊雄告诉《新民周刊》,首先要根据现场情况和历史资料考证工艺和材料,严谨考证后再研究如何修缮,“包括我们使用的工具用的也是当时使用的传统工具,而不是用现在快捷式的水泥或者砖粉这些东西”。据了解,常规清水墙的修缮材料分两种,一种是进口的专用砖缝和砖粉修缮材料,另一种则是传统材料——春光石灰。“原材料其实并不难找,难的是需要通过各种材料配比调和出最终使用的材料。”黄俊雄说。此外。砖块修补的调色也不简单,通常在上色前要先调出小样,通过颜色配比,做到与原来颜色非常接近的程度,经过多方确认后,才能进行大面积施工。在现场,黄俊雄无疑是最忙碌的人之一。他的一天从清晨7点开始,工人出工,他也上岗,给工人开班前会,说明一天重点工作及注意事项,班组长领到分配好的任务后就带着工人开工了。黄俊雄则要不时在现场巡查,看工作质量和进度。虽然每天活动半径只是绕着纪念馆走,但他的步数却也可观,每天平均能达到1.5万步,最高有2万步。等傍晚5点工人收工后,他还会再去巡查一遍现场,确认无误后才能放心地下班。而黄俊雄的师父、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修缮项目负责人、“上海工匠”吴公保也几乎天天“泡”在现场把关。在吴公保看来,上海的老建筑就如同一部部活的教科书,它们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岁月流转,无数近代化的思想在这些红砖白墙之间萌芽,无数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在这里发生。建筑总会老去,为了让这些承载着历史的老建筑免于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吴公保用了自己的一生在和这些老房子打交道。1979年,当时只有21岁的吴公保进入当时的静安区房地局系统,成为一名房屋修缮工人。多年来,他视木工技术为一种工匠精神的修行,穷尽一生磨练技能,从一名木工成长为公司历史建筑保护事业部的领头羊。多年的修复经历,吴公保的肚子里装满了老建筑的故事,二大会址就是其中之一。从1999年起,他参与了历次的修缮维护工作。吴公保告诉《新民周刊》记者,上世纪70年代,二大会址的修复用的是水泥、砂浆;2000年,则是用了青砖贴片,外面上了仿清水红砖的涂料;2008年的那次大修,修复使用的则是德国进口的砖粉。“这幢老建筑以后肯定还是会修缮和保养的,所以这次借建党100周年,我们要为下个100年,以及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一些依据,尽可能把它恢复成100多年前的样子。”吴公保说,这次修缮是先要将这些后期建筑材料清洗剥离,再采用镶砖技术,前后一共经过12道工序,对老砖进行修补,让老建筑恢复到百年前的历史面貌。吴公保信心满满地表示,这次修完,墙面和门洞至少能保持8至10年,而门柱上的砖雕则可以超过50年。原来,门柱上方的砖雕,修复前一个个远看相似,但凑近一看,在历经长年的风雨侵蚀后,有些已经风化或残缺不全。“这些砖雕其实也是上世纪70年代用水泥粉刷出来的”。吴公保表示,而这次全部采用人工雕刻的手法,用红砖复原,工艺难度大、费时费力,“你看有的花,花瓣很薄的,挑出来很长,机器不当心的话一碰断掉了,这块砖就没有用了,雕这一块就用了四天半”。此外,记者了解到,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的内部修缮则包括了对被白蚁侵蚀的木门槛、木地板进行修复或更换。“尤其是木地板,专门采用新工艺,对木格栅进行处理,防潮防腐,可以延长使用寿命。”吴公保说。保护建筑各有特色,黄俊雄也参与过多个大项目,谈起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的修缮,他觉得纪念馆体量虽小,但贵在精,“与其他老建筑相比,首先中共二大会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级别很高;其次,中共二大的意义重大,会带着很强的使命感去修。要‘修旧如故’,一定要用120分的力,必须要有技艺更要细心”。同样地,位于兴业路上的中共一大会址,自2020年11月17日起暂停对外开放,在经历5个月的保护性修缮后,乌漆木门、朱红窗棂、清水墙等标志性元素都再次焕发百年风华。一街之隔的中共一大纪念馆,已进入内部装饰和展览陈列阶段,也将于今年“七一”前正式亮相。虽然还没有正式对外开放,但每天依旧有不计其数的参观者来到这里,望一眼这栋矗立了一个世纪的二层石库门房子。此前有报道称,中共一大会址和博文女校旧址共保留3000多平方米木构饰面,包括木门、木扶梯、外墙木裙板、木地板等。在岁月侵蚀下,部分木构件已残破甚至朽坏,修缮需满足防蚁、防腐、防火“三防”处理要求。据修缮工程项目负责人牛凯介绍,博文女校旧址共更换6根7米长的木质承重柱,原先的木地板全部更换。修缮使用的木头也有讲究,如果采用全新的木头,很容易变形扭曲,因此必须使用经久耐用没有破损的老木头。为此,施工方跑遍上海周边木材厂,收集到一批从老建筑上拆下来的老木头,至少有近百年历史。为符合“三防”要求,还得使用一种叫作“广漆”的传统工艺。这项工艺在中国有古老的历史,主要用于古建筑修复。整个工艺同样需进行12道工序,修复后木构件表面呈现出厚重的暗红色。由于木构件众多,修缮现场的防火责任重大。因此,施工方立下“铁规矩”:修缮现场不能出现一颗“火星子”!如此一来,金属构件的焊接全部采用“厂外加工、现场安装”的方式。老建筑的修缮,不能仅就建筑而言建筑,更要对气候、温度、地理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上海是个多雨的城市,两栋建筑均为清水砖外墙,虽古朴厚重,却对建筑的防水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砖墙在雨天不渗水,成为施工方必须要解决的难题。修缮项目副经理赵为华告诉媒体,在修缮时,他们将红砖粉和青砖粉按照固定比例调和,并特别加入防潮剂、增强剂等现代化学制剂。为了符合“修旧如故”的原则,施工方在很多细节上进行特别设计。例如,博文女校旧址的墙面勒脚由原先的斜面改为圆弧面。所谓勒脚,是指房屋外墙和室外地面接触并加厚的部分,能够起到防雨水侵蚀墙体的作用,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看似一处很小的细节改动,却是经过大量考证后确定的最符合当年建筑原貌的设计。”牛凯强调。“修旧如故”之外,老建筑的修缮,也要将现代功能和传统形制进行有机融合,使得建筑既有历史风貌,又能适应现代的参观需求,为此,室内机电设备的更新是此次修缮的重要部分之一。据悉,中共一大会址和博文女校旧址的修缮,均增加全新的消防和空调系统。为了隐藏放置在二楼露台上的空调机组,施工方特意使用具有模糊化效果的水波纹窗玻璃。“我们还要坚持最小干预原则。”牛凯进一步介绍,在博文女校内,每间房间内的旧式电灯开关全部得到保留,但仅作为装饰,不能真正使用,“如果在每间房间布置电灯电线,会影响到文物建筑的整体风貌,修缮时将电灯开关统一集中于电箱内,这样既保留房间原貌,也符合实际功用”。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修缮过程中,牛凯带着团队还同步做了一件事:把建筑的每一块构件进行编号、分类、统计,汇编成一份建筑档案,大到一根近8米高的承重柱,小到一块巴掌大的望板砖,全部编号入册,“相当于给中共一大会址做了一次‘解剖’摸底”。除了外观上的修复,还有展馆内部的提升。尤玮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在展陈提升方面,纪念馆围绕建党百年,提升场馆空间布局,优化展陈形式,调整展陈内容,打造“石库门里的纪念馆”。记者在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看到,序厅的“LED顶幕折屏”上,通过视频、图文结合的方式对中共二大的整体情况和重大意义进行深度阐释,把观众带回到难忘的峥嵘岁月。在第一展厅,12位代表展墙就显现了馆方的“小心思”。这些代表的照片原是以白色为底色,当观众走近时,照片墙突然变成了透明色,透过照片便可看到室外的阳光长廊及石库门景象。“12位代表展墙采用了双层夹胶通电玻璃,通过电源控制,可调节通电玻璃的透明度,从而增强了展厅的通透性,也营造出了照片中的代表注视着这栋石库门的感觉。”馆方工作人员表示。为保证展出质量,本次修缮还调换了部分代表的照片,并对部分代表照片进行了专业修复,确保党史内容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在基本陈列展厅,巨型油画《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引人注目。尤玮介绍,这幅油画曾经在2008年的时候于馆内做过展陈,“现在十几年过去了,为让油画更好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我们将原作者俞晓夫请来亲自修复”。如今,油画经俞晓夫亲自修复、补色、上光,并进行清洗后再次回到展厅展出,观众可以重新“看见”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尤玮还透露,油画的修复过程中还有不少青年油画师的参与,他们组成了专门的修复团队,不仅是匠心的体现,也是传承的体现。此外,纪念馆的这次展陈提升还有不少“首次”。比如,首次将二楼人民出版社旧址在一楼至二楼的楼梯下方全景展示,通过同步联动的平板设备,控制切换视角,360度全方位观看人民出版社空间场景内容。原址中还首次展出王会悟关于中共二大会场布置平面图的回忆手绘稿。面临即将到来的建党百年参观高峰,纪念馆方面也已经制定了大客流参观应急预案。尤玮说,在确保防疫要求的基础上,尽全力提升讲解质量与服务品质,力求让每一位观众乘兴而来、满意而归。记者了解到,接下来,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所辖的“两馆五址”将串联特色红色文化路线,精心打造“一馆一品”,倾力打造红色景区,以实际行动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擦亮“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名片。(记者应琛)转自:新民周刊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19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