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芯片融资热潮持续 投资者能“躺赢”吗
汽车芯片领域的融资如火如荼,一方面是新晋者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传统芯片大厂也加码扩产。专家观点认为,资本的涌入并不意味着投资者能够“躺赢”,毕竟芯片产品难以摆脱价格周期,对于国内市场而言,目前出货稳定、规模庞大的龙头企业,在国产替代的背景下或将具备较好的前景。12月8日,北京商报记者获悉,由前蔚来汽车高管章健勇联合创立的自动驾驶芯片公司“辉羲智能”,已于近期完成超5000万美元天使+轮融资,项目估值2亿美元,由小米战略领投,国汽投资、凯辉基金、奇绩创坛、金沙江创投等机构也跟进了投资。就在不久之前,芯旺微冲刺IPO,据悉该企业车规级32位MCU产品已于今年实现了大规模量产,且与国内多家大型整车厂和国际整车厂一级供应商达成战略合作,同时进入了韩国现代、德国大众等海外车厂供应链体系。据不完全统计,过去的两个月,自动驾驶赛道共披露了18起融资,车载芯片、量产型ADAS以及面向封闭或半封闭场景应用的自动驾驶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仍然是资本关注的重点。资本高歌猛进的背后,是汽车领域绵延超三年之久的“缺芯潮”,迄今为止虽然有所缓解,但芯片仍未到唾手可得的地步。AutoForecastSolutions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由于芯片短缺,今年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约390.5万辆汽车。根据预测,到今年底,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量将攀升至427.85万辆,较此前的预估增加约1.62万辆。对于缺芯的原因,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表示,过长的芯片产业链与近年来如影随形的外部因素干扰,成了难解的症结,具体来说,早先疫情引发MCU芯片订单削减,部分大厂关停生产线,等到需求攀升时又发现产能跟不上,此外,地缘政治动荡也使得物流受限,芯片从晶圆厂到整车厂的过程中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从需求方面看,张孝荣指出,MCU芯片是汽车控制系统的核心之一,一辆车有几十上百个MCU,组成了汽车电子系统的神经网,不光是新能源汽车需要芯片,传统汽车也需要MCU芯片,这些因素无不加剧了“抢芯大战”的激烈程度。尽管汽车芯片融资热度持续,但是在业内专家看来,投资者并非涉足该领域后就能“躺赢”。产业观察家洪仕斌指出,首先,从芯片类型看,相比先进芯片,成熟芯片才是车企急需之物,比如福特用于挡风玻璃刮水器的MOSFET芯片,每片成本仅0.4美元,但却影响了福特公司4万辆车的生产。而成熟芯片的生产显然是传统大厂的优势领域,各家拼的不是半导体技术上的独门秘技,而是对供应链的把控以及对稳定出货的保障。相比新晋玩家,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等传统大厂更为人所依赖。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今年1-3月,英飞凌积压的订单金额环比增长了19.4%,达到370亿欧元,是该公司2021年营收的3倍有余。另一家功率半导体大厂意法半导体2022年产能也已售空,积压的订单能见度在18个月左右。其次,洪仕斌谈到,从涉足企业看,许多MCU芯片企业因为3C电子产品出货下滑,不得不转向汽车领域另觅机会,为汽车芯片的生产再添了一把火。专家提醒称,如果未来汽车芯片产能集中释放,有可能迎来上游砍单、芯片价格下跌的局面,芯片作为一种具备价格周期的产品,投资者仍需对市场保持高度的敏锐和警惕。北京商报记者金朝力王柱力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18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