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松弛”成为一门生意
记者肖雅文最近,“松弛感”火了。如何找到一种更温和、更长期主义的方式与紧张、焦虑相处成了许多人的新课题。松弛感的流行,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心理咨询、艺术疗愈、冥想、短期禅修……它们真的有效吗?当人们停下来、慢下来后,生活又该走向何处呢?无法退换的消费在“松弛感”流行之前,格林就意识到了自己的“紧绷”。格林(化名)今年大四,宿舍6个人,有4个人准备考研。其中,她的目标最高。失眠、长痘、脱发、心悸……生理反应伴随压力接踵而来。“大脑似乎无法停下,吃饭的时候,我要开两个屏幕,一边放着网课,一边刷着手机。我总想同时做很多件事,最后却一件也做不好。而这些事,往往很难和家人开口。”格林意识到,自己需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经过网友推荐,她找到了“简单心理”,随后在小程序进行了首次心理评估,包括上百道心理测试题和一个40分钟的线上深度访谈。正是这次访谈,让格林意识到,自己的焦虑或许与童年经历相关。“小时候,我妈做生意很忙,她几乎看不到我的学习过程,只能看到我的学习结果。这让我从小就过度在意一件事的结果。”随后她根据平台推荐选择咨询师,开始了一月一次的付费疏导。“线上咨询收费标准相对较低,能选到400元一小时的咨询师,少玩两次剧本杀就能省出来。”格林告诉记者,在每次咨询服务之后,咨询师都会根据她的心理状况,推送相关文章给她看,并监督她完成辅助练习,如晨读、默念、重复特定心理活动或动作等。“有些方法看起来很幼稚,但真的有效果。”目前,格林已经有了固定的咨询“伙伴”。她不愿意将咨询师称为“老师”或“心理医生”,在她看来,心理咨询也是一种平等的交流过程,自己不能抱有“病耻感”,也不能有其他的负担。不过,并非所有人都和格林一样幸运。“她一开口,我就不想说话。”小胡(化名)是一名媒体从业者,他曾在淘宝购买过一次心理咨询服务,不过还没等咨询时长结束,他就切断了对话。“语音接通之后,她第一句话就是:你先说,你有什么问题?我的抵触情绪一下子就上来了。之后就很难和她深入对话。我甚至还会质疑自己,是不是心态太封闭了。”比起KnowYourself、简单心理、壹心理等资深心理服务平台,淘宝上的心理咨询服务收费更低,低于100元/小时的产品不在少数。而这也意味着消费者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无效的心理咨询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可逆的。一方面,时间已经花出去了,另一方面,情绪上的问题可能更严重。“这是一次后果未知且无法退换的消费。”小胡感慨道。那次咨询服务结束后,小胡重新翻出咨询师的简历,这才发现对方资历尚浅。“打开软件,二级心理咨询师、CPS助理咨询师、ACI国际注册心理咨询师、叙事治疗师、督导师、情绪教练……各种称谓让人眼花缭乱,很难去判别、选择。”小胡坦言。心理咨询“火热”的市场背后是“泥沙俱下”的现状。记者采访了部分表示不会再复购咨询服务的消费者,他们表示,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咨询师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不信任;二是对咨询服务的效果感到不满,认为没有达到舒缓、疗愈的目标。网友“阿云”表示:“我感觉对方的知识结构还没我丰富。短短的一个小时,他一直在问题的外围打转,很难触及核心问题。因此不能对其产生信任感。”事实上,与巨大的市场相比,国内的专业心理咨询师缺口很大,经历过正规、严格的专业训练者更加有限。据估算,中国约有140万的心理咨询人才缺口,而目前,仅有3万—4万人从事专职或兼职心理咨询工作。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比起恶意拖延时长、诱导过度消费,甚至敲诈勒索等严重的不端行为,心理咨询市场上更多的是“庸碌之辈”,是想趁行业尚不成熟分一杯羹的人。而行业的无序,进一步加剧了专业人才的缺失。“如果你不够出名,那就得足够便宜。”从“双一流”高校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小莉告诉记者,市面上,各种各样的心理学证书太多了,自己的专业性反而没有什么优势。艺术疗愈的可能周四晚7点,姚老师带着好友“十三姨”来到天山路的除和艺术疗愈空间参加绘画疗愈的课程。课程开始前,“十三姨”一直在打电话,语气急促,她未卸下双肩包,抱着双臂在落地窗前来回踱步。课程开始后,通过绘画前的引导,她舒展开肢体,用动作模拟出水的形态,眼神变得柔和。到了绘画环节,神色淡然的姚老师却蹙起眉头:“说到让我紧张的颜色,一下就想到姜黄色。怀孕期间,我最常穿的衣服就是这个颜色。”“从恢复平静到察觉,再到充分表达,这个过程就是疗愈。”除和艺术疗愈创始人佳逸告诉记者:“色彩、形状、画面结构……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属于不同的大脑区域,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更加重视语言,但视觉图像往往更接近我们的潜意识。”实际上,像姚老师和“十三姨”一样,愿意付费参与疗愈课程的中年女性并不在少数。佳逸告诉记者,艺术疗愈是一个非常新的领域,她没想到参与者的年龄层会如此丰富。戏剧疗愈师陈杰也提到,曾有一位50岁左右的阿姨令他印象深刻。“一开始,她很亢奋,一直在表达,讲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孩子,对其他人满不在乎。但在经历过几轮戏剧游戏和表达之后,她就逐渐安静下来,开始用心去倾听其他人的情感表达,甚至会共情到流泪。”陈杰告诉记者,戏剧疗愈作为艺术疗愈的一部分,在国外已经是一个相当成熟的行业。它整合了心理治疗、戏剧表演、社会学、哲学等多门学科,能帮助人们进行自我整合和个性发展。不过,中国大众对其依然知之甚少。因此,部分承担着艺术疗愈功能的机构,并不称自己为“艺术疗愈”。王梓杰的“情绪容器”就是其中之一。2020年,刚走过情绪低谷的王梓杰举办了一场名为“情绪容器”的个人展览,两个多月的时间内,吸引了近万人购票关注。这让他意识到,现代都市人对情绪产品的需求非常旺盛。“但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走进600号的大门,也不是所有人都会选择用传统心理学的方式治愈。”于是,王梓杰会集了一批心理学专业的伙伴,开发出了一种玩法类似“狼人杀”的“情绪剧场”,随后开出线下门店。当时,活动几乎场场爆满,预约都要排到几周之后。“伙伴们觉得自己是来玩的,不是来进行心理治疗的。但在整个游戏的过程中,心理学的机制和框架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不过,“情绪剧场”也遇到了一些现实困境。一方面探索和开发本土化的课程成本极高;另一方面,由于本身还承担着向公众科普的责任,商业性与公益性之间很难平衡。佳逸也坦言,艺术疗愈尚在垦荒期,行业发展速度快,但行业标准尚未明确,其中不乏鱼目混珠者。她希望,政府能在职业认证、行业督导及学术研究等层面上给予这个新兴行业一些切实的支持。短暂“出逃”之后“盘子”想成为真正的“佛系青年”很久了。去年夏天,他终于找到了机会。在江苏太仓的同觉寺,“盘子”以义工的身份住了3天,每天跟着师傅念经、扫塔、抄经。其余时间,他就和同行的朋友交谈,或者干脆发呆。事实上,这次谋划已久的“出逃”背后有着许多理性的考量。例如:太仓离上海比较近、同觉寺相对小众且不收取其他费用、算上周末的3天时间不会耽误后续找工作。但“盘子”并未考虑过长期的禅修生活,他很清楚,问题的答案不在远方。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短暂“出逃”的可能吗?11月14日,周五傍晚,雨后初霁,上海天后宫正举行着一场日落疗愈音乐会。尺八悠扬古朴,水晶钵缥缈穿透,手碟空灵流动,闹市之中,几十位参与者都沉浸在一种肃穆而静谧的氛围中,或闭眼聆听,或跟随音乐起伏。“整个人像窝在云朵里,特别松弛。”音乐会结束后,桂花糕(化名)发出这样的感叹。桂花糕是一位冥想练习者,同时也是一名影视行业从业者和小有名气的美食博主。打开她的社交主页,旅行、探店、看展、分享新奇生活小物……几乎所有的镜头都包含着一位当代年轻人对生活的热爱,她自己也经常出现在镜头里,笑容灿烂。这样的乐观,源于一场旷日持久的“自救”。“我平时熬夜加班是常态,处在高压状态下的时间也比较长。焦虑、紧张、急躁……需要面对的负面情绪很多,再加上原生家庭的缘故,以前深夜常会不自觉地流泪,只想待在黑暗的小角落里。”疫情期间,当行业内部的不确定性加剧,压力也传导到了每一个从业者身上。后来,她开始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调整。摆在首位的仍是心理咨询。“比较好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每小时的收费可达到上千元,而且需要一个月2—3次,持续付出的成本很高。”桂花糕还说起一次戏剧类的疗愈活动。“当我真正代入角色,进入到那个情境后,竟然没有来由地崩溃大哭。”事后想起,桂花糕感到很尴尬,她不太能接受情绪的彻底“外放”。与其他的消费不同,心灵层面的消费,不仅仅是购买产品,它其实还包含着一种更深层的交换,这让她不得不谨慎。后来,她发现,比起求助他人,自己似乎是更好的选择。“从练习瑜伽开始,我逐渐进入心理学的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冥想。似乎所有舒缓精神的方式都有一个相似的底层逻辑,那就是借助一些手段或者工具,让你专注自我,专注当下。”通过手机App或小程序完成每天的冥想练习,再配合老师的引导,桂花糕逐渐完成了“自愈”。“如果说旅行和禅修是通过物理空间的转移完成心灵的转变,那么冥想则是在心理层面开辟出一个新的空间。有了它之后,负面情绪有了容身之所,还能被转化为更强的生命力。”从FLOW冥想提供的数据来看,像桂花糕一样的都市职场女性已经成为冥想的主要用户群体,在她们的消费习惯中,精神消费已被排入前三。“我刚工作,一个人在上海租房,房间不大,所以需要更简单、更生活化、更轻盈的疗愈方法。”一位“00后”冥想练习者告诉记者,她看中的就是这样的“放松”可以连一张瑜伽垫都不需要。在美国,仅2012年至2017年的5年间,练习冥想的人数就增长3倍多。在中国,冥想也正在进入普通人的日常。小红书上,以“冥想”“疗愈”为关键词的内容从2020年开始也有了明显的增长。在豆瓣,“内在力量研究中心”“我爱心理学”等小组上均能看到关于冥想的讨论。从线上表现看,消费者的需求目标十分明确,改善睡眠和缓解焦虑是最为突出的两大需求。“非常多的人,就是从‘睡不好’开始了解冥想的。”FLOW的市场总监告诉记者,中国人对“冥想”的认知仍处在成长期,但东方人也与其有天然的亲和性。目前,以冥想为起点,越来越多的身心疗愈方式开始走向多元的应用场景。今年,在第四届整合心理学年会的开场,主办方就先用了5分钟的冥想来让大家进入到讨论氛围中。另外,酒店、民宿、露营、瑜伽等都成为“加法”。FLOW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冥想主题的心理疗愈空间可塑性非常强,无论是在度假酒店还是在办公园区,这种模块化的空间都广受欢迎。最近,格林也开始接触冥想,在她看来,面对无处不在的焦虑与紧张,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真正有效生存的思维是能够在不断受挫中受益,能够不确定地应对不确定性,像生命而不是像机器那样去存在。”那些大家觉得最放松的时刻赚到了超出日常的钱,吃着喜欢的食物,工作圆满完成,管理者器重,未来可期。刚发了工资,那一天又恰巧调休了,没有太多的事情干扰。看书或者认识人,分享到了特别打动自己的内容,感觉一下子通了的感觉。旅行,和猫咪待在一起,吃美食。十一期间和爸妈一起去公园支起来帐篷,躺着边晒太阳边聊天。在海边,听着海浪,踩着海水,坐在崖边看着日落。天气很舒服的秋天,去公园散步,看落日,看水看书看花。放假的前一半时间,可以窝在家里虚度光阴,不需要思考,只需要呼吸。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18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