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见证“戏曲之乡”的文化自信
相城区北桥街道,苏州市的北大门,全国首个乡镇级“中国民间戏曲文化之乡”。这里,曾经走出了清代著名文学家、戏曲家尤侗和滑稽戏大家笑嘻嘻、著名笑星筱声咪,还有评弹名家郭彬卿、茅雨庵、俞筱云。这些知名的艺术大咖是北桥的骄傲,也催生了戏乡人传承特色文化的自信和坚定。今年正值相城建区二十周年。这20年,北桥开口船拳从濒临失传到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桥少儿评弹从初出茅庐到登上相国内外各大舞台,“冶长泾杯”戏曲票友大赛影响力从苏州本地日渐扩大至长三角地区,每一次突破,每一项成就,都彰显着北桥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20年,古韵今风之花,在北桥绚丽绽放。北桥船拳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技艺,可以追溯到吴越春秋,盛行于明清时期。持续的传承,让北桥船拳在不断蜕变和完善中,从“不开口”发展到了“开口”。新中国成立后,北桥开口船拳成为水乡民众的健身方式和表演形式,在中华武术宝库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1955年,当时年仅8岁的尤林根开始拜师学拳,苦练三年后,才被允许上船打拳。此后的几年里,他经常跟随师傅参加北桥、黄埭、浒关等地的庙会、演出、武术交流活动。上世纪七十年代,北桥开口船拳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对于尤林根而言,船拳已经融入了他的血液,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空闲时,他都会打上一套,活动活动筋骨,锻炼锻炼身体。2009年,北桥街道重新启动了开口船拳的挖掘工作。当时,街道走访了尤林根在内的10多名老拳师,召集他们组成了一支开口船拳队,通过口述和演练等形式,修复了一页又一页拳谱,下决心要“复活”这门历史文化遗产。与此同时,北桥船拳馆也于2013年因势建成。300多平方米的场馆,既把原汁原味的船拳历史展示给群众,让群众了解开口船拳的发展特点和传承意义,又为尤林根等老拳师开辟了日常训练的舞台,将学习、培训和演武融于一体,努力让这张独特的文化名片保护和传承下去。自此,拳师们定期在船拳馆交流训练、展示技艺,加上丰富多彩的教育培训、文艺演出等活动,北桥开口船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也吸引了一批年轻人加入。目前,船拳队已发展至第三代,共有拳师20多名,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更让人欣慰的是,北桥开口船拳已经走进了校园,持续培育了100多名小拳师,让船拳的传承和发展后继有人。而作为北桥街道重启开口船拳的开山者之一,尤林根挑起了文化传承的大梁,让这门地方传统技艺得以“重现江湖”。日前,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发布了关于第五批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公示已结束,尤林根赫然在列。近些年,北桥开口船拳的身影开始重新活跃在大众眼前,频繁参加了江苏省农民体育节、漕湖国际金秋龙舟赛、大型群众性文艺汇演等活动。行云流水般的一招一式,配合吴侬软语的江南小调,全力释放着北桥特色文化的巨大魅力,展示着北桥儿女坚定的文化自信。“银绞丝绸,相城美景风光好,碧水清清卧小桥……”2月28日,在相城建区二十周年群众文艺晚会上,一群可爱的评弹娃娃代表着北桥,用一曲弹词开篇《江南梦》献礼20岁的相城,将最好的祝福送给奔跑在筑梦路上的相城。评弹作为江南文化的一种“乡愁”,是吴地文化传承的根基和底蕴,北桥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从2013年起将评弹教学引入幼儿园和小学的特色教育,开始聘请资深评弹老师李红进行小班化指导,后来还邀请评弹表演艺术家袁小良的工作室入驻,使娃娃们走进了400年评弹历史无人区,开创了低至四岁的幼儿评弹表演领域。这些小娃娃们,凭借着刻苦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演绎了《唱支山歌给党听》《芦花谣》《蝶恋花》等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评弹曲目。他们九次荣登央视舞台,受邀参加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仪式和I’M上海国际独立音乐季等活动,原创作品《牡丹喜迎春风来》上线80多个国内外主流音乐平台,用吴侬软语向全世界观众展示了江南风情、水乡风韵。少儿评弹、少儿船拳,都是北桥近年来在特色文化传承过程中探索出的创新品牌。而谈及北桥从娃娃抓起的文化传承,不得不说他们的“开山”前辈——少儿戏曲。2007年,北桥中心小学成立了少儿戏曲培训班,10多年来培养了一批“戏曲小艺人”。2012年8月,当时年仅11岁的少儿戏曲班学员周少石、范凡,以锡剧《双推磨》选段参加第十六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成功摘得地方戏业余组金奖。周少石也凭借着自身优异的表现,获得了“小梅花”称号。首次征战就获得了两个重量级奖项,让北桥少儿戏曲名声大振,也进一步充实了北桥戏曲文化的内涵。2018年,街道又在北桥中学开设了戏曲班,把戏曲教育延续到了中学。戏曲、评弹、船拳……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在北桥交相辉映,一步步充实着文化自信的底气。2月22日,北桥街道灵峰村党员冬训“样板工程”活动现场,灵峰喜洋洋文艺表演队自编自演的戏曲联唱《奋进新时代,相城有担当》,将党史、相城建区史以锡剧、黄梅剧、沪剧等形式娓娓道来,用更加生动的形式,让大家感受中国的崛起、见证相城的发展、展望相城的未来。“我做文化站站长那会,文化活动的形式很单一,活动的场地也极其简陋。一块空地就是舞台,几条板凳就是观众席。即便这样,不管是演员还是观众,大家都乐在其中。我想,这就是北桥文化事业为什么能够持续向好发展的原因。”80岁的北桥原文化站退休老站长荣学润笑着说道。相城建区20年,也正好是荣学润从北桥文化站退休的20年。这20年,让他感受到了北桥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一直以来,北桥在打造“情韵戏乡”文化品牌的过程中,通过扶持民间文艺团队、搭建“文化配送”平台,不断推动文化服务普惠于民,激发戏乡人更饱满、更强烈的文化自信。北桥的文化品牌活动“冶长泾杯”戏曲票友大赛自2007年起,连续举办至今,2015年升格为苏州市戏曲票友大赛,参赛选手从最开始的北桥本地扩展至苏锡常地区,2020年又拓展至江浙沪地区,成为了长三角票友间较有影响力的戏曲赛事。此外,三届群众戏曲艺术节,分别邀请享誉全国的戏曲名家齐聚北桥,把文化大餐送到家门口,让戏乡人惊喜连连、笑容常在。民间文艺队伍从1支发展到6支,更好地挑起了戏曲文化在戏曲之乡复兴的大梁,陶冶着民间文艺爱好者的戏曲情怀。越来越多自编自演的文艺精品,彰显着戏曲之乡的文化繁荣。近年来,北桥年均送戏下乡演出超100场,演出时长超180小时,惠及群众超10万人次。北桥人爱唱戏,爱听戏,街道就把公益书场建到家门口,让大戏小戏连轴转。近年来,先后建起了3家三星级公益性评弹书场、10个特色文化场所、13个200平方米以上的村(社区)综合文体活动室和2个“五个有”文化广场。闲暇之余,在文化场馆看看书、听听戏、下下棋、跳跳舞,不断充实着戏乡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讯员茅一鸣)转自:消费日报网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17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