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立法为数字经济科技攻坚划重点
近年来,数字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日益凸显。数字化转型的同时,需要集中力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关键产品的供给水平,牢牢掌握数字经济发展自主权。北京市近日通过的《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中就明确提出要强化关键产品自给保障能力,为数字经济科技攻关划重点。明年施行11月25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将北京行之有效的经验上升为地方立法,可谓“干货满满”,也将为本市加快推进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提供充分的法治保障。据了解,该《条例》将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王磊介绍,《条例》明确了数字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建设内容和保障措施,提出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和新技术基础设施,同时也要求推进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促进数字技术与传统基础设施的深度融合,设立统一的城市码体系和时空基准底座,统筹建设数字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推进智能设施建设。“《条例》的颁布为北京全面推进数字经济提供了法律依据,进一步明确数字经济发展产业的方向和目标,将促进北京数字经济产业高速发展。”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知名互联网专家郭涛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在数字产业化方面,《条例》明确支持数字产业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基础软硬件、核心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生产装备的供给水平,强化关键产品自给保障能力。多维突破“近年来,我国在数字经济的关键产品供给领域取得了众多突破。在软件方面,包括核心算法、算力、操作系统等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硬件方面,包括集成电路、合成材料芯片等相关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王鹏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以智能制造设备为例,目前我国智能制造应用规模和水平已经进入全球领先行列。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增长约13倍,达到每万名工人322台。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已接近3万亿元,工业软件产品收入突破24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达到近百家,服务范围覆盖90%以上的制造业领域。芯片是重要的电子元器件,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有关部门对操作系统、芯片等产业的大力支持,加上资金、人才、土地、市场等天然优势的聚集,芯片产业正逐步缩短和海外的差距。郭涛表示,在操作系统领域,银河麒麟、鸿蒙等操作系统已日渐成熟和完善;在高端芯片领域,中国实现7纳米芯片规模化量产,5nm芯片实现技术突破,距离量产并不遥远。聚焦芯片不过,目前芯片等产品仍然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能否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事关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自主权。当2019年美国对华为公司实施制裁、切断海外芯片供应导致该公司的手机业务遭受巨大影响时,这种自给自足的重要性就变得愈发明显。过去十年,作为全球最大的芯片进口国,中国向半导体产业投入大量资金,力争在2025年实现自给率达到70%的目标。中国半导体企业2021年总计录得287笔协议,同比增长67.8%。而半导体产业2021年融资活动主要集中在芯片制造业。郭涛表示,应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支持数字产业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重点培育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挥试点示范项目的引领作用,不断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等,从根本上破解企业“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等转型难题。高端芯片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未来将成为北京市的重点培育对象。《条例》规定,北京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支持数字产业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培育高端芯片、新型显示、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支持企业发展数字产业,培育多层次的企业梯队。北京商报记者方彬楠袁泽睿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16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