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奋斗 再续辉煌 | 用新时代艺术语言讲好百年红色故事
党史学习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如何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在艺术创作中唱响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如何更好地传播红色题材艺术创作,更好地用艺术创作展现信仰的力量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凝聚奋进力量?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对此有着切实的体会,本端记者对吴为山、王林旭、冯远、田沁鑫、徐里、刘万鸣、茅善玉、冯玉萍等进行了采访。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是艺术家以视觉艺术形式展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的重要成果。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认为,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具有原创性、历史性、艺术性、写实性、文献性、唯一性等多重特点。“这些美术作品经过时间的洗礼和历史的检验,成为经典,以其强烈的感染力、感召力和审美意义,给人们带来心灵的震撼和催人奋进的力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吴为山说。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可谓“题材重要、情感深厚”,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吴为山认为,做好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研究与创作工作,对于深入研究党的历史,全面宣传党的历史,更好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重要意义。为此,他提出4点建议:一是加强对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研究。从思想性、时代性、艺术性等角度对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进行梳理,围绕重大党史事件、重要党史场景、优秀共产党人等主题,构建作品序列,开展系列研究,提炼其时代内涵,进一步激发人们的历史责任感和奋斗精神。吴为山介绍,中国美术馆将主办“首届全国党史美术创作研讨会”,以研究促进红色题材美术创作。二是创新创作新时代的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吴为山建议,艺术创作应以建党百年历程为线索,以革命精神为突出点,兼顾区域特点,做好红色资源调研。在调研过程中,要找准节点,提炼精神,编写脚本,对重要历史事件进行经典解读。运用好包括雕塑在内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同时,遵循艺术规律。三是加强革命老区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的艺术创作。“目前,一些革命老区的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缺乏高质量的艺术精品,甚至还出现了不理想、低品质的作品。”吴为山表示,相关机构应认真梳理当地革命历史、典型人物,结合自身定位,做好规划、提炼精神,最大限度利用好场馆物理空间,创作出一批具有区域特点、体现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的红色经典作品,用艺术语言讲好红色故事。此外,全国各大美术馆也可将本馆的红色经典藏品进行复制,赠送给相应题材的革命纪念馆,如2017年、2019年,中国美术馆两次从藏品中选出142件延安时期版画精品,放大复制后,无偿赠送给延安鲁艺文化园区展览并永久保存,让人们从珍贵的图像中触摸历史细节,感受到昂扬向上的延安精神。四是借鉴先进展览方式和传播方法,适应当代人的审美和欣赏习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先进理念,增强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对青年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历史是一面镜子,映照过去、现实、未来,让人们知兴衰、明得失、悟道理。历史也是一部最好的教科书,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从前人的经验教训中增强信心、接续奋斗、迈向未来。历史是人民写就的,‘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因此,也可以说历史是一个国家安身立命的基础。”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民族画院院长王林旭认为,在中华民族辉煌史诗中,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最波澜壮阔、最可歌可泣的宏伟篇章,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学好党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学史能够明理。“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没有历史感,文学家、艺术家就很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王林旭表示,今天的文艺工作者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对“国之大者”要了然于胸,就是把个人的艺术追求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福祉紧紧结合在一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引,不断增强历史使命感、文化责任感,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王林旭说。学史可以增信。王林旭表示,党的十八大来,中国文艺风貌整体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举旗帜、聚民心,创作导向更加鲜明;兴文化、展形象,通过精品力作,把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进步史、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史呈现给世界,镌刻进史册。学史必须崇德。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文艺工作者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文艺工作者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不断升华思想境界、精心创造优秀作品、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广泛凝聚人民力量、充分体现艺术价值,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不负使命。”王林旭说。学史重在力行。王林旭说:“我们立足于脚下厚实的历史,着眼的是未来的超越。对于当代中国文艺工作者而言,就是要从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史和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伟大成就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发现创作主题、捕捉创新灵感,反映新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新时代的精神图谱,创作精品力作,攀登艺术高峰,让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光在世界闪耀。”“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始,筚路蓝缕、星火燎原、栉风沐雨,冲破旧军阀和反动派的严厉迫害和残酷镇压,给予劳苦大众以光明和希望;打败日本侵略者,照亮中华民族翻身求解放的信心方向。七十年共和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一路征程,依旧秉持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奋力跟上时代潮流,建设小康幸福生活,追梦民族伟大复兴,以铁肩担道义的精神,创造着撼天动地的感人业绩,不断用行动提振民族志气,彰显国家精神。”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协名誉主席冯远在学习党史中体会颇深。作为一个受党教育培养、参与文化建设工作多年的文艺工作者,他表示,自觉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将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时时自我鞭策并转化为行动,致力于文化精品创作,是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党的百年非凡奋斗历程彪炳史册,新时期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隽美画卷正待继续描绘。冯远认为,文艺家,尤其是党员文艺家能够做的、应当做的、需要努力做好的,就是运用不同形式的艺术创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业绩树碑立传,用精湛的艺术语言精心打磨塑造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史实和代表人物形象。“一件优秀的历史题材主题创作,无论是写实的情景再现,还是浓缩史实的综合表现,一定不能是想当然,仅凭灵光闪现、率意编造,或无感而发的。它需要艺术家真正深入地学习党史,精心查考历史文献、悉心揣摩,体会特定时期人的思想情感,捕捉历史的‘真实’感觉和时代特征,并且带着崇敬和敬畏的心投入创作,才有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精品佳作,为史增辉。”近十多年来,在各级党和政府的支持下,美术、戏剧、影视等各种形式的历史题材、红色主题创作十分活跃,成果斐然。尽管如此,冯远说:“深入观察,经得起历史与艺术拷问的好作品,还是不够的。由于多种因素所致,不少作品仍存在着程式化、概念化,以及浅白、戏说、神剧等痕迹。”究其原因,冯远认为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人才选拔、专业辅导和组织方式有待改进完善;二是与创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综合素养和创作态度有关。“打造精品,光有热情,能力跟不上不行;光有好的技艺,缺乏思想深度和理想情怀也难济于事。这就要艺术家刻苦学习,舍得下苦功,也要求创作组织方式因材施助,辅导、服务精准到位,如此才有可能催生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历史题材高峰作品。”1921年7月,13名年轻人从湖北、湖南、北京、山东、广州等地,赶往潮湿阴雨的上海参加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会议,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担任总导演的舞台剧《红色的起点》所展现的正是这段历史。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筚路蓝缕奠基立业,创造了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田沁鑫说,学习党史的过程,也是一直被震撼的过程。“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对初心的坚守和信仰的力量;也更坚定了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田沁鑫认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他们不仅是立党兴党强党的坚实基石,更是广大文艺工作者深情歌颂,大力抒写、抒情、抒怀的对象。文艺工作者用艺术作品为这些共产党人立传的过程,也是回望来路、重温党史的过程。2020年底,国家话剧院与上海戏剧学院青年话剧团合作了舞台剧《红色的起点》。作品根据著名作家叶永烈所著的长篇纪实作品《红色的起点: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实》改编。为了将46万字的原著生动地呈现在舞台上,田沁鑫带领主创团队参考大量珍贵的史料和历史内容,采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纪实手法,以多媒体形式集中生动全面地讲述了1921年7月,一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部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年轻化”。田沁鑫说,上海戏剧学院青年话剧团的年轻演员与剧目中的主角年龄相仿,在演绎过程中青年演员身体力行地走近了党的一大代表,信念感、使命感油然而生的,与大历史、大人物同频共振;同时也通过深入人心的“全新”演绎将百年建党的初心传播出去,感染更多今天的年轻观众。今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国家话剧院将以高质量的红色演出季,讴歌中国共产党可歌可泣的伟大成就,歌颂披荆斩棘的共产党人,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据田沁鑫介绍,此次红色演出季中,话剧《英雄时代》展现了公安干警顽强拼搏的精神;话剧《最后的电波》讲述了在新四军通讯设备匮乏时期,一位通讯人才从最初对党的不理解,到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信任和信心的转变过程;话剧《兵者,国之大事》是原总政话剧团的优秀作品,此次由国家话剧院与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共同复排,将于8月1日在建军节推出。此外,国家话剧院优秀剧目《谷文昌》《三湾,那一夜》也将在此次展演中亮相。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徐里表示,红色题材文艺创作承载着熠熠生辉的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当代文艺创作的一座无尽宝库。特别是红色题材经典美术作品,镌刻着百年来中华民族最深刻的历史记忆,宛如一根贯穿中国现当代美术史的红线,绘就了一部凝聚精神力量的视觉史诗。红色题材美术创作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创作传统和风格特征。徐里介绍,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文艺旨在唤起民众、团结民众、鼓舞民众,激发全民族的抗战热情,“革命基因”自此深植红色题材美术创作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一大批画家重整旗鼓振奋精神,纷纷以画笔描绘祖国的美好河山和光荣的革命历史,产生了一大批“红色经典”。为新中国重大美术题材创作开辟了道路,树立了红色题材艺术创作的典范标杆。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等重大美术创作工程的开展,红色题材美术创作迎来新的繁荣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举办“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铸魂鉴史珍爱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美术作品展”“最美中国人——庆祝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大型美术作品展”等展览活动,涌现出一大批讴歌党和人民、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体现鲜明时代特征的主旋律美术作品。当前,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美术创作活动当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规划创作绘画、雕塑等200余件,以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建立的不朽功勋,为时代留下丰厚的视觉形象和精神印记。近日,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这十六个字指出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刻涵义。“艺术家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中每一个足迹的忠实记录者。这就要求广大美术家要认真学习历史,特别是党史和革命史,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智慧力量,并力求做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同时,美术家们应更加积极地投入持续的精品创作和经典创造中,用画笔刻刀描绘泱泱中华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讲述中国故事,阐发中国精神,为民族写史,为时代立传,让更多更好的历史题材、红色经典作品充实国家的文化殿堂。”徐里说。风雨百年,青史可鉴。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号召,要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表示,无论是作为一名艺术家,还是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无论是在创作中,还是在平时的调研、考察等工作中,都应该把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放在首位。刘万鸣表示,自己虽然是花鸟画家,但是在创作和工作中都将反映时代精神作为首先考虑的内容。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刘万鸣作为第一作者组织创作了艺术巨作《建党百年伟大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以反映国家伟大工程上展现的精神风貌。还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主题,和艺术家籍洪达合作创作国画《遣唐使》。在创作中,刘万鸣始终强调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他表示,花鸟画同样可以表现主题思想、时代精神,创作要和时代紧密相连,能够反映时代内容、时代精神的作品,才能在时间的长河中被留存下来。通过调研和走访,刘万鸣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切的认识,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刘万鸣告诉记者,2020年10月,他参加全国政协“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革命文物保护”专题调研考察团,走访了陕甘宁地区重要的革命历史纪念馆等。其中,南梁革命纪念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万鸣透露,经过深入沟通和协商,南梁革命纪念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将合作举办南梁革命历史展览。刘万鸣表示,艺术的表现形式对提升纪念馆的展览品质和观众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他建议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形成团队,对重要的革命历史纪念馆进行一次普查性的调研,组织全国艺术院校与艺术家创作作品,支持革命历史纪念馆建设。“这不仅能促使助力于革命纪念馆的发展,同时,也将促进艺术家对党史的学习,对革命圣地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进而促进艺术创作的提升。”刘万鸣认为,作为国家博物馆,不仅要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史,还要向世界展示中国共产党辉煌的百年党史。“在去年的全国两会时,我就曾提出建议,深入发掘重要历史文化资源,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种文化的关系,主动向国内外观众推介精品展览,拓展办展思路,创新展览形式,加强境外巡展策划,打造一批中国博物馆展览品牌,讲好中国故事,为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刘万鸣说。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百年来,红色历史在上海的演进,留下了无数珍贵的精神财富,因此上海也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沪剧”与“红色文化”有着不能割舍的情缘,上海沪剧院也积累了深厚的红色家底。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虽然不是中共党员,但她在舞台上塑造了不少可歌可泣的党员形象。在这些艺术创作过程中,茅善玉了解了这些优秀党员的故事,走进他们的生活,甚至和他们成为朋友,而他们身上那些自信、低调、严谨、无畏的光芒,不仅让茅善玉认识到他们的伟大,更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在创作沪剧《敦煌女儿》的过程中,茅善玉被敦煌研究院荣誉院长樊锦诗先生和她的故事深深打动。“从选定这个题材开始,我们用了8年时间才呈现出现在这部戏。记得最开始见到樊锦诗先生是在两会上,我俩都是全国政协委员,分在不同界别。听到我们要做一部《敦煌女儿》的沪剧,她很谦虚、低调地表示,敦煌的保护不是靠某一个人的努力,而是凝结了几代人的奋斗和奉献。同时,她也表达了疑问:‘这部剧演什么?我们每天不是在图书馆研究,就是在办公桌上写作,要不就是进洞窟。’我说,我们要表现的正是敦煌人的精神。”对于与樊锦诗的交流的点点滴滴,茅善玉仍历历在目。这些年间,茅善玉数次到敦煌深入生活,与樊锦诗本人也成了“忘年交”。“至今,我仍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到敦煌时的那种震撼。”茅善玉说,穿过一望无际的戈壁,莫高窟神奇地出现在眼前。悠悠历史在这里流淌,尽管墙体已经发黑,但精美的壁画那么令人惊叹,诉说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环境恶劣,生活艰苦,樊锦诗先生一守就是50多年。我看着她瘦小的身体,缓慢却坚定的步伐,越发感受到她内心的坚定和热爱。这一切,也为我们的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茅善玉介绍,如今《敦煌女儿》不仅完成了近70场演出,更拍成了沪剧电影,向更多观众讲述以樊锦诗为代表的敦煌人“择一事、终一生”的“莫高精神”,展现莫高窟在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茅善玉表示,在建党100周年之际,上海沪剧院将熔铸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内核,分别通过沪剧红色经典剧目展演、红色经典海报图片展、第六届上海沪剧艺术节暨“百年辉煌童心向党”少年儿童沪剧合唱展演、沪剧电影《敦煌女儿》、线上红色剧目展演等多项主题活动,以别样的方式追忆光辉历史,用文艺的形式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凝心聚力、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感召时代青年,勇担时代使命、永葆奋斗精神,坚守如磐初心。“‘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绝不只是口号,而是已经深深镌刻进人民思想认识的骨髓里。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我们对党的热爱更加深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剧协副主席冯玉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这个时代的艺术家十分幸运,“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得以解决,这是我们人生之大幸。作为文艺工作者,不仅见证历史、亲历历史,更要书写历史,为这个时代画像。”“大手牵小手,心窝暖又暖,披荆斩棘一双手,托起红日映满天”“不让一个人掉队”,这是现代评剧《牵·纤手》的台词。该剧是冯玉萍受辽宁省阜新市委宣传部的邀请,为阜新市歌舞剧院打造的一部反映精准脱贫、精准扶贫,庆祝建党100周年的剧目。从策划到实施、调研、走访,冯玉萍深入生活长达半年的时间,可谓是手把手、一对一,这种口传心授的传授模式,让剧院的人都亲切地称呼她为“先生”。冯玉萍也被剧院这批人感动,他们生活忙碌,但“每天的排练依然是那样的积极,那样的阳光,那样的向上,那样的向善。我不仅爱这群人,我更尊重他们”。在这部作品中,冯玉萍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大胆地启用了音乐剧的元素,获得了年轻人的喜爱。创新不仅在舞台上,在评剧的传播、创作机制上,冯玉萍也扩充新阵地,探索新形式。冯玉萍本人已经是“二度梅”和评剧界第一位梅花大奖获得者,其主演的评剧《我那呼兰河》荣获文华大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众多国家级大奖。自2019年9月开始,冯玉萍又增添了新身份“沈阳大学评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党领导人民群众的伟大抗疫精神让冯玉萍深深感动,创作抗疫作品的念头也在她的心里油然而生。“那一个个鲜活形象镌刻在我脑海中,已成为我创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冯玉萍认为,描写白衣天使的题材居多,而学校防疫的题材不多,创作难度也比较大,在她的推动、策划之下,另一部民族音乐剧《镌刻》已经着手剧本创作。该剧特别之处是产、学、研一体化的一次尝试,团队以沈阳大学师生为主,将创作和教学融合其中。“从学校防疫视角入手,演我们身边发生的事,以小人物反映大事件,平凡中见伟大。用艺术手段讲好中国故事,既是我们庆祝建党百年之作,由此也使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冯玉萍说。(朱永安李百灵李亦奕刘淼刘茜)转自:文旅中国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16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