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

数智人2023-05-31产业资讯163
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即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新时期,如何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中有关农村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内容,如何更系统化、规模化、精细化地保护、延续、拓展传统村落的生命力,如何进一步让文化遗产保护助力乡村振兴等,已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与着力突破的重点工作。今年两会期间,相关话题更引起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广泛热议。“中央一号文件的内容极其重要。我今年有一个提案就是关于‘三农’的。”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在他的提案中提出了“三农”文化遗产的概念。“‘三农’文化遗产即农业遗产、农村遗产与农民遗产。”贺云翱解释道,农业遗产偏向产业方面;农村遗产多为村庄风貌、建筑等;农民遗产更多涉及活态的非遗即传统文化,例如节庆、礼仪、风俗习惯、传统工艺等。“之前一般认为列入国家保护对象的历史村落才是‘三农’文化遗产的重点区,但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只要是存在百年左右的自然村落,几乎就有各类文化遗产,但大多无人问津。”贺云翱指出,当前我国“三农”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利用还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包括内涵不明、资源流失、特色消解等。为此,他建议,首先要摸清家底,建立“三农”文化遗产数据库,做好乡村文化遗产调查及价值评估,尽量收集和保存珍贵遗产,防止出现“万村同貌”的同质化现象。同时,针对“三农”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发展,制定专门的政策或工作规划,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在乡村旅游中的作用。同时,通过多年的田野调查,贺云翱发现:“目前很多乡村遗产缺少专业投入和科学眼光。整个自然和社会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大家应该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的、系统的、彼此支撑的社会。资源需要更加开放,应调动更多力量投入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是一个体系化的工程,如果被分成不同的条块,大家都自成壁垒、分割资源,一定会束手束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文化遗产中的一种形态,它涉及多学科、跨越多部门,需要通力合作,才能构成系统性、科学化、相对严密的保护和利用策略。”贺云翱说。安徽省黄山市利用古村落、古民居众多的优势,在乡村振兴方面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探索。2006年至2009年,黄山市在保存古民居较多的村镇和重要交通线两侧实施“保徽”“改徽”“建徽”工程,即保存徽派建筑,将不协调的建筑改成徽派,新兴建筑必须建成徽派,建筑风貌得到统一。2009年至2013年,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101座古村落和1000多幢古民居得到完整保护和有效利用。2014年起,实施“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古村落及各类古建筑进一步得到保护利用。在实施上述工程的过程中,黄山市先后颁布多个地方性法规,出台了《古村落保护利用办法》等10个规范性文件,利用古村落及其承载的以各类古民居为代表的丰富文物和文化资源,探索路径,创新模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先后形成民企独资保护利用的“宏村模式”,政府主导、国企经营的“西递模式”,财政扶持、民企经营的“呈坎模式”,国企开发、村企合作的“唐模模式”,省外独资、村级协助的祖源模式等,利用古村落发展旅游景点景区100多处,乡村旅游欣欣向荣。如今,“粉壁黛瓦马头墙”构成的古村落坐落于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之间,连片的映山红和满坡的油菜花交相辉映,鱼戏莲叶,鹅鸭欢欣,移步换景,游人如织。(实例内容由本端记者薛帅根据李修松相关提案摘编整理)“古村落保存了较多的古民居类文物,承载了村民自古以来生产、生活积淀的百科全书式的文化,需深入研究、妥善保护,利用古村落各类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说。通过观察研究安徽省黄山市近年来的村落保护利用实践,李修松发现,乡村旅游能有力带动本地村落的关联产业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衍生。除物品营销、餐饮、旅馆、交通得到快速发展,诸如各类民宿、茶吧、酒吧、艺术工作室、专题博物馆、写生基地、影视拍摄基地、摄影创作基地,以及艺术品交流、文化体验、研学旅游、休闲养生、非遗展演营销、演艺、亲子娱乐、文创产品开发等也日渐蓬勃,更兼具线上、线下,可谓百业兴旺。在调研过程中,李修松还注意到一些问题,例如保护经费严重缺乏、文化内涵发掘利用不够、某些法规需要突破、乡村旅游缺乏特色等。为此,他在今年的两会提案中建议,借鉴世界上利用社会力量保护古民居的通行做法,提请全国人大就古民居产权转让中土地法有关限制性法规予以修订,从而激发社会力量保护利用古村落古民居之积极性。同时,制定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并坚定执行,确保社会力量保护利用古村落古民居过程中的文物安全。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湖北省委会副主委、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龚胜生今年也将目光投向乡村振兴中的古村落保护。“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庞大、分布广泛,且面临规划编制未完成、同质化竞争突出、文化传承后继乏人等问题。”龚胜生认为,文旅开发是推进传统村落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他建议,合理开发传统村落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发展乡村旅游业;以旅游业为先驱,延伸产业链,发展特色种养业、加工业,形成“旅游+”产业体系,融入国内大循环新发展格局。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新华联集团董事会主席傅军带来了“关于加强乡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提案”。他提出,不注重传统村落保护的现象在多个地方仍然存在,部分地方出现“强制人屋分离”“赶村民上楼”等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乱象。傅军认为,“人屋分离”导致村落“空心化”,影响了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传统村落不是单纯的传统建筑,而是包含传统建筑、村民生活、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诸多要素的生态群落。“人屋分离”也不利于传统村落的文旅开发。“游客观赏一个传统村落,想要了解的是这个村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是叫卖声声的市井味,是炊烟袅袅的烟火气,而不是一座座冰冷的古宅老屋。”傅军说。房不怕住,就怕空置。“‘人屋分离’不利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傅军表示,对于房屋特别是传统建筑来说,有人居住使用,可以做到经常维护修补,可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这样就能确保房屋的“健康”。如果空置,导致无人看管,房屋可能加速老化,甚至发生火灾等安全事故。事实上,前不久翁丁村火灾的惨痛教训再次证明“人屋分离”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威胁。据了解,此前当地政府和旅游公司合作,对翁丁老寨内的村容村貌进行保护和整治开发,并重新选址建立一个新村,让所有村民都搬离老寨到新村生活。寨子虽然还是那个老寨,但只剩下几位老人留在里面。正是这种“人村分离”的境况,让大火在翁丁村有了“可乘之机”。起火当日,老寨的大部分村民已经下班回到新村。“那间房子起火时,屋里没有人,也就没能及时发现大火。”有村民回忆。广东省深圳市古村之友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促进中心创始人汤敏认为,古村落的保护需要尊重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尊重当地人和村落的共生关系。村子的守护者和村子分开了,村子就变得越来越脆弱了。这与傅军今年提案中的很多观点不谋而合。傅军建议统筹规划、科学管理,让村民回到村落,让村落回归村民,做到村人合一,实现共治共享。通过村民参与,保护好村落的传统选址、格局、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保护好村落中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传统建筑,保护好古路桥涵垣、古井塘树藤等历史环境要素,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的实物和场所,继承传统文化,焕发村落生机。“同时,政府应加大保障补贴力度,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傅军认为,要充分考虑村民的生存需求、发展要求和公平诉求,建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村民生活质量,让村民住得方便、住得舒心,切实得到传统村落保护的实惠。对于坚守古宅老屋的村民,应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引导和帮扶,比如在商业经营、民宿建设、文旅产品等方面提供指导,使其在村落开发中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中国73%以上的非遗项目保存在传统乡村,要想实现乡村振兴,非遗是最好的抓手,它们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底色。要充分发挥传统村落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孵化器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农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苑利表示。“80后”的石佳是湖南湘西七绣坊苗服饰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让妈妈回家”苗绣基地负责人。2017年,在一次返乡探亲的过程中,她发现家乡石栏镇只有1.9万余人,却有1200多位留守儿童,由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组成的人口结构带来诸多社会矛盾。眼前的景象让石佳深受触动,她决定回故乡、带老乡、建家乡。同年7月,石佳成立了湘西七绣坊苗服饰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因为家乡是苗族聚集地,以苗绣为突破口,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和保护成为她的目标。公司成立后做了一个名为“让妈妈回家”的公益项目,聘请非遗传承人担任指导老师,发动妇女到公司基地接受免费且带薪的苗绣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便可上岗,自主选择来基地上班或在家承接公司订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认为,乡村振兴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文化资源条件。保护乡村非遗,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乡村振兴准备条件。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水族马尾绣代表性传承人宋水仙马尾绣的故事就是从保护开始的。水族有着与北方民族一样的骑马和赛马传统,这在贵州山区是很特殊的。由于多年与马打交道,聪明灵秀的水族妇女发明了用马尾配丝线的马尾绣,并发展成一种独特的刺绣艺术。生活在贵州省黔南县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宋水仙从小就跟随妈妈学习马尾绣,结婚后来到三都这个马尾绣之乡,在婆家长辈的指导下,她的马尾绣技艺进一步得到提升。不过,那时马尾绣对宋水仙而言只是延续民族传统的一项技艺,直到后来,她发现一些外国人来到村子里,出很高的价格购买古老的马尾绣绣品,这让她有些担忧——如果古老的绣品都被外国人拿去,对水族马尾绣的保护和传承是非常不利的。从那时起,宋水仙开始用自己微薄的积蓄收集散落在各个村落的马尾绣绣品。外国人的高价收购也让宋水仙意识到马尾绣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于是,她开始制作马尾绣产品,通过中间商售卖,贴补家用。与此同时,宋水仙仔细研究多年来收购的古老的马尾绣绣品,并尝试在绣品的形式和样式等方面进行创新。“马尾绣通常是用在水族妇女背孩子的背带上,为了让绣品能够适应市场需求,我设计出了马尾绣服饰,现在很多水族姑娘出嫁时会穿上我设计的马尾绣嫁衣。”后来,宋水仙成立了三都水族自治县水仙马尾绣有限公司,带动上千名绣娘、300多个家庭脱贫致富。苑利认为,非遗可以助力地方经济。“既然非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我们就应该意识到这份财富的价值和作用,并把它很好地利用起来。如可以通过传统木工手艺、泥瓦匠手艺、制酒制醋制酱手艺的振兴,当地戏曲、曲艺的振兴,当地传统中医药的振兴,传统工艺美术的振兴以及传统节庆庙会活动的复兴,在繁荣市场经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通过精准扶贫,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苑利说,想做到这一点,前提是“精准”,要充分考虑到当地是否有这样的资源,否则不但无法实现精准扶贫,还会因巨资培训而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石佳的故事也在继续。她的公司成立刚一年就完成了从投入到收益的过程,全年累计发放绣娘工资110余万元。“我们在村里成立了农民合作社、公司,建立了扶贫就业车间,以居家就业、集中物流、季节性务工等灵活的方式保障从业人员的收入,并将非遗与特色农业相结合,推动文化旅游。”石佳说。2018年,七绣坊的产品参加巴黎国际展,进一步提升了苗绣的知名度,更打开了销路。随后,公司的“一村一品”“扶贫车间”“巾帼就业车间”“非遗扶贫工坊”等一个个项目有序推进。“非遗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不仅能吸引外人来,带动文旅产业发展;更能提升本地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提供一种居家就业的途径。”陈岸瑛表示。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宋水仙今年带着18个马尾绣包进京。这些包分为两个款式,一款是按照市场需求设计的“爆款”,另一款则延续了传统的设计方式。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宋水仙的公司尝试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展示、宣传和销售马尾绣绣品,对她而言,资金不足和人才稀缺是制约乡村非遗活态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因素。石佳认为,乡村非遗的活态传承需要改变故步自封、各自为政的思想观念,提高合作和创新意识。她提出,乡村非遗发展需要教育,希望能有更多专业人士为村民带来技术、现代设计理念等方面的培训。此外,还需要资源的对接,比如通过政府部门牵线搭桥,达成与营销专业人员和设计专业人员的合作,真正让非遗传承人能专注于技艺传承和发展,把其他事情交给更专业的人去做,让双方各取所需,也让非遗成为可以谋生的手段。在陈岸瑛看来,资源的稀缺也是制约乡村非遗发展的痛点。他说:“与居住在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的非遗传承人相比,居住在乡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传承人,普遍面临资源匮乏的困境。以手工艺为例,这些地区通常存在产业链缺环的问题,交通也不便利,应对措施一般是通过工作站等形式引进外来人才和资源,利用互联网降低传播和销售成本、开拓渠道,同时发展乡村旅游提高人气。”苑利说,目前,农村的非遗保护和传承确实还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帮助。比如乡村小戏、曲艺,需要资金层面的支撑,没有政府的扶持很难传承。又如传承人行医难的问题,则需要政府政策层面的扶持,需在加强监管的同时松开“紧箍咒”,把红利释放出来。有些项目如耍猴、药发木偶等,则需有关部门共同协商,解决与现行法律相冲突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之一的百城百艺传播活力榜项目,也可从某种角度为非遗推动乡村振兴发挥桥梁作用。该项目周期性发布“文旅中国”百城百艺传播活力榜,对入围城市及非遗项目进行更具深度的分析;并对城市非遗传播活动信息进行动态监测,对国有非遗项目信息传播情况覆盖更为全面,为各级管理机构和传承人提供直观、动态的传播活力展示。此外,还将从传播推广、IP保护、衍生品孵化、市场拓展、展览展示、学术研讨等角度助力城市非遗“活化”及管理方式改善,推动城市非遗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乡村非遗活化实例2002年12月28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抢救工程在河南开封的朱仙镇打响第一炮,朱仙镇木版年画被列为保护和抢救工程的重中之重。当时,这一技艺几乎濒临消亡,1986年成立的“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只剩下社长和一个师傅。经过十几年的保护和抢救,朱仙镇目前开设了近20家木版年画门店,并与朱仙镇文化旅游相结合,形成了文旅融合的产业合力。通过搜集古版年画,目前,已有370多块朱仙镇木版年画古版作为二级文物、三级文物被收藏,实现了抢救性保护。朱仙镇还将传统木版年画的文化功能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并对其进行创新,从2014年至今,与河南建业集团、莲花日金集团、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单显老酒等企业集团联手,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朱仙镇发扬中国木版年画成人伦、助教化的功能,制作了年画动漫剧,并受中宣部委托制作了一批讲文明、树新风的年画作品,充分发挥年画的伦理教化作用。从2015年起,朱仙镇木版年画探索与研学相结合,推动朱仙镇的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截至2020年,共招商引资20亿元建成朱仙镇启封公园,并在园内打造以朱仙镇木版年画元素为主的文化生态园。2019年,园区共接待来自国内外的学生6.8万名,项目收入首次突破百万元。转自:文旅中国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16541.html

相关文章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在泉州生态连绵带,邂逅城市田园

左手扫帚,右手簸箕,53岁的林明华大姐,一副典型的“惠安女”装扮——花头巾紧捂双颊,只露眉眼和嘴鼻,个子不高却精气神儿十足。从“田野地瓜农”转行为“公园护绿者”已有三年,林明华却笑称自己“越来越年轻”...

以智能科技引领现代产业

天津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中的191个、666个工业小类中的606个,是全国工业产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这座北方重镇拥有历史悠久的制造业基因。近年来,天津不断发挥自...

2023中国资本创新(成都)峰会在蓉举行

9月21日,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成都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承办的2023中国资本创新(成都)峰会在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作为2023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峰会以“激燃资本动力赋...

上海出台20条政策 支持民间投资发展

5月30日,上海市发改委正式发布《上海市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从营造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优化民间投资环境、完善民间投资融资服务和引导民间投资高质量发展四方面推...

外贸企业信心预期明显增强

外贸企业信心预期明显增强本报记者李婕《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10月10日第03版)日前,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对外发布第三季度外贸形势调研报告。报告显示,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稳外贸政策实施效果在三...

光伏地产支撑消费 锡价预计延续宽幅震荡

3月份以来,锡锭开始进入季节性去库,海外库存下降更加明显,锡价也在经历了连续下跌后有所反弹。1—2月份,国内下游消费数据分化明显。3C消费维持低迷,但地产相关消费(白色家电、PVC)以及光伏有显著上升...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