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陪诊服务助推缓解“看病难”
子女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对家里报喜不报忧的漂泊年轻人、病急不知如何就医的人……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在患病后选择叫上“陪诊员”去看病——11月21日《成都商报》报道,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有2.6万人在某电商平台搜索“陪诊”。据不完全统计,一些大型电商平台上提供陪诊服务的店铺超过500家。对很多患者及家属而言,一些综合性大医院往往如同“迷宫”一般,挂号、就诊、抽血、检查、取结果、取药、缴费等,分散在不同的地方,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患者的“看病难”,包括时间成本的增加、焦虑情绪的叠加以及看病效率的降低。不少年轻患者到大医院看病都会颇感不便,更何况不会网上预约挂号、缴费的老年人群体。如此背景下,陪诊服务其实蛮有发展机遇和前景。眼下,陪诊服务对缓解患者“看病难”、提升患者看病效率等可以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因而医院、相关部门对其要多一些理解与包容,多一些引导与规范,有条件的还可以为这个群体或相关从业者多提供一些便利,推动陪诊服务成为化解“看病难”的一股力量。客观而言,陪诊员目前尚未被录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也无具体的从业标准与规范,因此存在一些乱象,比如“黄牛”、医托趁虚而入等。对此,相关部门要主动出击,避免其野蛮生长,同时要防范“黄牛党”通过陪诊员这一身份“洗白”,打着陪诊的旗号做“黄牛生意”。换个角度看,陪诊服务越来越火也揭示出一些医院确实存在“看病难”等问题。对此,医院方面也应有所反思,在着力优化就诊流程、改善就医体验等方面多一些积极作为。当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像异地养老就医、独居生活等现象也越来越常见,陪诊服务的现实需求或将越来越旺盛,可发挥价值的空间也将越来越大。对陪诊,我们应当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误解,设置相应的准入门槛,制定明确的收费标准等,引导其规范、可持续发展,防范行业“虚热”。化解“看病难”,需要综合施策,也完全可以多条腿走路。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16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