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综合利用的广西“密码”
作为农业大省区,广西每年可生成大量秸秆。由于农民对环境保护和综合利用的意识不强,导致部分农民顶着“禁令”焚烧秸秆。而秸秆还田成本高、技术高等问题也在客观上导致了秸秆焚烧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十三五”期间,广西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把秸秆综合利用作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形成了广西特有的“密码”,破解了秸秆综合利用难题。截至2020年底,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5%,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秸秆利用总量累计达8500万吨,推广综合利用模式技术面积2.3亿亩次,增收节支60多亿元。日前,记者一行走进位于南宁市青秀区伶俐镇的广西四野牧业有限公司,但见一辆辆装着玉米秸秆、甘蔗尾叶的车辆正在过磅,收购的秸秆一部分被切碎后加工成饲养肉牛的青贮饲料,一部分与养殖产生的粪便一同加工成商品有机肥。公司负责人介绍,通过推行“秸—饲—肥”种养结合模式,降低了规模养殖企业成本,推动了肉牛养殖产业的良性发展。至今,该公司年产秸秆饲料达10万余吨,生产有机肥5万余吨,年养殖肉牛超过6000头。横县作为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甜玉米生产基地,通过生产青贮饲料和饲料颗粒两种途径,实现了甜玉米秸秆全域全量利用。据横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潘国长介绍,该县采用“农户订单+企业配送”的模式,企业根据畜禽养殖户需求配制供应颗粒状的鸡、鸭、猪饲料。“秸秆颗粒饲料没有任何添加剂,喂养出的畜禽品质好,鸡鸭每斤零售价能提高2—5元,‘陶圩鸡’‘北滩鸡’等还通过了特色产品认证。”潘国长说,目前该县生产的秸秆饲料颗粒还销往贵州省等地,秸秆饲料颗粒年产值达到1380万元,青贮饲料年产值约为4000万元。在玉林市玉州区,水稻秸秆被大量应用于草绳编制、稻草人制作。玉州区推行“企业+农户”的模式,由企业出资购置100台草绳加工机,免费借给农户使用,企业每月统一上门向农户回收加工的草绳;玉林市富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020年下半年开始制作稻草人艺术品,销往南宁、贺州等地的休闲农庄、公园、景区等,一个1—1.5米高的稻草人能卖到2000元左右。玉州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覃艳说:“玉州区2020年在试点乡镇实现了6000亩水稻秸秆的全量利用,仅每亩水稻产生的秸秆通过编制草绳可获得440多元的可观利润。”据自治区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站站长莫宗标介绍,近年来,广西整合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和自治区乡村振兴项目资金1.4亿多元,支持45个县(市、区)整县推进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各试点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全区各地以秸秆多元综合利用为主,发展肉牛养殖、食用菌栽培等多个产业链条,秸秆产业化利用能力大幅度提升。“把握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重点、难点,探索形成一批区域特色、基地带动、规模发展、多产业融合的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典型,进一步提升了广西秸秆产业化利用能力,促进了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高质量发展。”莫宗标说。据了解,目前广西已形成了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十大模式:“秸秆还田循环培肥”“秸—饲—肥种养结合”“秸—沼—肥能源生态”“秸—菌—肥基质利用”“秸—饲加工”“秸秆—基质—肥料循环利用”“秸秆覆盖栽培循环”“秸秆燃料化循环利用”“秸秆养殖垫料肥料化循环利用”“水稻秸秆原料加工利用”。在秸秆直接还田、饲料化利用、能源燃料、基料化利用、原料化利用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技术突破,并在各地进行了推广应用。为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模式的推广力度,2020年底,《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汇编》出台,推介发布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五料化”利用技术15项、收储运典型模式4种,为推进全区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和收储运体系建设提供了样板。全区各地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涌现出许多好做法、新办法——南宁市印发《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技术示范推广实施方案》,在各县区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验示范。柳州市生物质发电厂与农户签订合约,安排专业工作队进田机收甘蔗尾叶,实现了农户无须作业成本、企业免费获得秸秆、蔗叶离田作业专业化、秸秆资源被有效利用“四赢”。钦州市成功推广马铃薯稻草覆盖种植和“稻—稻—菌”生态循环种植模式,养殖企业收购秸秆进行饲料化利用实现过腹还田。贵港市引进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监管系统,有效解决了农机秸秆作业面积核算、人工测量成本高且标准不一等问题。来宾市兴宾区由政府统一出资打捆回收蔗叶,解决了蔗农的后顾之忧。全区各地通过加大对成熟使用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模式推广应用力度,大大提升了秸秆综合利用能力和收储能力,企业、农民科学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热情大为高涨。为全面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广西积极谋划制度创新,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联合自治区糖业发展办公室、自治区财政厅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奖补(暂行)办法》,分等次对综合利用成效突出的县进行奖补,支持奖补县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扶持秸秆产业化发展、建设收储运体系所需的农资种苗、机械设备、收储设施和离还田作业补助等。“之前收回的秸秆都是用来烧水做饭,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户用上了电和煤气,秸秆大多被废弃。”宾阳县古辣镇平南村农民赖锦球说,虽然近年来秸秆综合利用有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但秸秆收集、运输、出售费时费力,农户积极性不高。为此,广西积极探索建立秸秆综合利用与稻谷目标价格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挂钩的“补奖罚”机制,从自治区、市、县、乡镇四个层面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生态补偿机制试行试点,强化秸秆综合利用与农户之间的有机联结。2018年,广西出台稻谷目标价格补贴实施方案,将秸秆还田列为稻谷生产者补贴内容,每亩最高补贴标准300元。南宁、贵港两个设区市在市级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中,规定对秸秆还田的耕地每亩提高补贴标准250元;对露天焚烧秸秆的农户取消其当年补贴资格。宾阳、平南、合浦等12个县区分别在县级稻谷目标价格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中制定了与秸秆综合利用挂钩的“补奖罚”条款和内容,明确具体执行办法和补奖罚标准。“随着政府近几年宣传的深入人心,许多农民已经有了秸秆能够换钱的意识,知道了‘秸秆不能烧,还田得奖励’。”宾阳县武陵镇留寺村致富能人卢树宽说,为了给这些“不能烧”的秸秆找“去处”,他和身边的亲戚朋友们联合经营一个草帘制作厂,收购稻秆加工成草帘销往广东、海南等省及周边地区,草帘每张有20%—25%的利润,一年销量约有5000—6000吨。(唐广生苏莹莹)转自:广西日报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15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