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投资增速稳 自主创新活力强
近日,湖北荆门至荆州高铁开通运营,湖北实现市市通高铁;海南三亚至乐东旅游铁路开通运营,沿线丰富的旅游资源串珠成链;上海经苏州至湖州高铁开始试运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迈出新步伐……临近年关,一批铁路重点工程取得积极进展。国铁集团12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11月,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117亿元、同比增长11.1%。现代化铁路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高质量推进,较好地发挥了铁路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有效带动作用。11月中旬,在祖国西北,随着11216次货物列车从若羌站开出,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罗(布泊)若(羌)铁路米兰至若羌段正式开通运营。国铁乌鲁木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开通的罗若铁路米兰至若羌段全长60.7公里,按照客货共线、内燃(预留电气化)标准建设。罗若铁路全线建成后,将与多条既有线路衔接,形成多径路的进出疆通道,对于优化完善区域路网布局具有积极意义。在温暖如春的海南,铁路建设也成果满满。近日,随着三亚至乐东旅游铁路开通,坐着高铁去旅行成为众多乐东居民的新选择。据悉,三乐旅游铁路沿线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天涯海角、南山、大小洞天、崖州古城等多个著名旅游景点。该线路进一步完善了海南西部的交通基础设施,各站点还开通了旅游接驳专线,为游客提供舒适、便捷的旅游服务体验。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超16万公里,其中高铁超4.6万公里。今年以来,我国铁路旅客发送量首次突破40亿人次,创历史新高。国铁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铁路部门坚持联网、补网、强链,优质高效推进铁路规划建设。目前,除了已开通运营的新线路外,南宁至珠海高铁南宁至玉林段进入联调联试阶段,广州至湛江高铁佛山特大桥等重点控制性工程取得积极进展。12月6日,由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沪渝蓉高铁崇太长江隧道“领航号”掘进至第1500环,到达3000米大关。该隧道建成运营后,将实现高铁穿越长江不减速的壮举。作为沪渝蓉高铁控制性咽喉工程,崇太长江隧道是目前世界独头掘进距离最长、盾构直径最大、过江设计时速最高、长江水下最深的高铁隧道工程。沪渝蓉高铁通车运营后,将在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间建起一条快速新通道,进一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国铁路建设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不断实现技术突破。如今,CR450动车组样车已进入整车装配阶段,铁路票务系统完成智能化升级,国产盾构机技术实现智能化跨越式发展……一批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显著提升了高铁线路的建设速度,也展现了中国铁路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高铁技术的不断升级、智能化铁路系统的研发应用等,都是在铁路投资建设的推动下取得的重要成果。可以说,铁路投资的增长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业内专家指出,近年来,铁路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铁路的运输效率和安全性,也为我国铁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此外,铁路技术的创新也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促进我国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这是我第一次在家门口坐高铁,没想到车站建得这么漂亮!”12月8日,荆门至荆州高铁正式开通运营,结束了荆门作为湖北省唯一不通高铁地级市的历史。当天上午,在荆门西站候车的王女士一边等待即将进站的列车,一边忍不住感叹。中铁建工集团荆门西站负责人李正帅介绍,作为荆荆高铁线路上的重点车站,荆门西站以舒展流畅的曲线造型凸显了“凤舞荆楚”的荆门航空文化,用凤羽造型展现“振翅高飞”的动感和活力。在追求造型艺术的同时,荆门西站还通过客站建筑设备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系统、智能照明系统等智能“云管理”平台实现了绿色温馨的目标,为旅客营造舒适换乘环境的同时,实现节能降耗。如今,我国铁路在投资建设中越发注重绿色环保。数据显示,2023年,国家铁路单位运输工作量综合能耗较2020年下降10%,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较2020年分别下降80%和10%,光伏发电等新能源技术占比稳步提升。铁路行业作为国家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国铁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国铁集团已将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贯穿铁路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各方面、全过程,并积极推进新建项目开展绿色客站设计建设、应用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全力推动铁路绿色低碳发展。(记者訾谦)转自:光明日报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153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