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产教融合的“物理反应”变“化学反应”?
“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校企双向发力,相互成就,共生共长”“实现产业、专业、就业三联动,让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企业用得上、离不开、信得过”“产业基地建在哪里,学校就办在哪里”……在近期举办的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与会嘉宾共探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推进全球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校企如何共同推进产教融合”成为此次大会上的热门议题。职业教育一头连接教育,一头连接产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中,职业院校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下称《报告》)指出,职业学校每年培养毕业生超过1000万名、开展职业培训约1300万人次。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学校。在本届大会职业教育专题展区,记者看到了不少产业前沿的重磅成果和技术,其中有的是校企共同研发,有的是学校基于产业需求自主设计,最终同时应用于企业实际生产和学校教学实践。校企自主研发的超高扬程大功率LNG增压泵就是大会展出的成果之一。它是“海气登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装备,主要用于天然气的运输和液态转化,由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与企业合作研发。“该装备从国外进口需要花费1000多万元,而国产成本才500多万元,其性能跟国外进口的设备相当,成功实现了进口装备的自主研制。”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二级分院院长邓劲莲表示。邓劲莲介绍,增压泵装备零部件制作以及动平衡检测等内容已用于产教融合的教学之中,也是学校“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典型教学案例。学生在参与装备研发过程中,掌握这类关键零部件加工的工艺,能极大提高学生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就业竞争力,也为将来成为大国工匠奠定坚实基础。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电信学院/集成电路学院副院长余菲也向记者介绍了学校自主设计的重磅产品。余菲说,学校自主设计了系列集成电路芯片,丽湖一号、丽湖二号、丽湖三号,以及开发出自主可控的芯片丽湖霸下处理器,为增强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力,学校将自主研发的系列集成电路芯片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专家表示,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天然紧密联系,要求职业教育须坚持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转型发展同步升级、专业结构调整与产业体系布局同步优化、教育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同步转型,真正推进教育供给和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报告》指出,经过多年实践,中国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始终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注重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生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制度化联系机制,以真实生产情境培养学生的实战本领和适应能力。本届大会上,记者也了解到,不少企业为了更深度地实现产教融合,纷纷“出招”,有的建立“左厂右校”模式,有的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有的成立专业人才学院。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吉利早期为解决汽车制造一线关键岗位人才稀缺的困难,设置了一条办学路径,即空间上产业基地建在哪里,学校就办在哪里。形成“左厂右校”的校企互通模式,这个模式至今还发挥着非常特别的职业人才培养功能。企业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更了解需要什么样的高技能人才,以及怎么在企业、行业层面培养和使用高技能人才。“企业要发挥行业企业优势,释放企业实训资源,大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中国中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永才表示,中国中车牵头成立了中国首个重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体,联合产业链上下游50多家企业、9家高等院校、38家职业院校,打造中国企业产教融合典范,培养造就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了助力职业教育发展,培养更多ICT人才,华为持续深耕教育行业,联合伙伴围绕‘人工智能+教育’打造出全场景‘1+3’解决方案,包含数字化实训、智慧教室、智慧校园和科研计算。”华为副总裁、公共事业军团总裁李俊风在大会上表示,当前,华为已与全球2700家高校和教育行业机构合作建立ICT学院,共同致力于培养紧贴市场需求的ICT人才。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在大会上表示,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职业院校和企业双向发力,相互成就,共生共长,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物理反应”转变为“化学反应”。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面对新产业、新局面、新业态、新模式,急需增强职业教育人才适应性。但是,学校和企业“融”而不“合”、校企合作不深不实、校热企冷等问题始终存在。应如何将产教融合的“物理反应”变成“化学反应”?吴岩表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四个合作是产教融合的必由之路,实现产业、专业、就业三联动,让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企业用得上、离不开、信得过,让院校培养的人才真正受企业和用人单位欢迎。李书福认为,职业技术教育要做好校企各自机制上和结构上底层逻辑的梳理,院校要弄懂企业的经营逻辑,企业要理解院校的学术逻辑,供需双方相互靠近、紧密合作,空间相互利用,科研相互借力,人才贴近培养。“企业应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专业建设到人才培养中的各种教学,以及就业前的就业指导和实习,真正让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全程跟进、全程参与到产业界具体的工作中。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能真正适用于产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奇安信集团副总裁吴俣在大会上表示。(记者李会平)转自:经济参考网 原文链接://shuzhiren.com/post/151327.html